第二十一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2)(第2/4頁)

匈奴這個民族在歷史上是非常強悍的。匈奴族是分布在蒙古高原的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主要從事遊牧,強悍並精於騎射。由於騎兵作戰能力有限,中原各國與之多有沖突,但是都是得不償失,並且不甘寂寞的匈奴族經常對邊境地區進行騷擾,遊擊戰打得相當好。所以修長城對抵抗匈奴是非常有必要的。

熟讀兵書、對匈奴多有了解的嬴政對於匈奴也不是毫無主動出擊之意。始皇帝曾多次用兵進攻匈奴,並新設44個縣,統屬於九原郡。公元前211年,又遷犯人3萬戶到今北河、榆中一帶墾殖,同時加強兩族人民經濟、文化的融合與交流。雖然效果不錯,但由於匈奴特殊的地理位置,秦朝對匈奴一直小心戒備。

為了徹底去除匈奴對中原地區的威脅,為了重點鞏固北方的邊防,秦始皇再三考慮,決定舉全國之力,翻新修建長城。秦王朝就將原來秦、趙、燕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並進行修繕補建,最終完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沿黃河、陰山,東到遼東的萬裏長城。萬裏長城的修建的確顯示出來當時秦朝綜合國力的強大。

在當時,匈奴騎兵在秦國邊境虎視眈眈,萬裏長城的修建對統一後的多民族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像一道屏障一樣把各民族圍在了一個院子裏,院子裏的人們和睦相處,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國家統一後,隨著貿易的不斷擴大,秦國規劃建設了各地交通線、重修馳道、直道,從而建立起了四通八達的全國性的交通網。這也是大一統和諧社會的一大體現。

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的國道各自沿著各自的地盤隨意蔓延,並且,由於長期的戰爭逼迫,各地還修築了不少關塞堡壘,大大限制了交通業的發展。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治馳道”,對之前各國修建的國道進行統一整合、編號。公元前215年,始皇帝又下令拆毀各地阻礙交通的收費關卡,一時之間,國道暢通無阻。

當時統一後的秦國,雖然國土西起臨眺東到大海,地域廣闊,但國內的主要國道只有兩條,一條通往過去的齊、燕地區,另一條向南抵達過去的吳、楚地區;這兩條國道還連接了一些重要的江、湖,並直達東海,對一些沿海城市的旅遊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當時的條件限制下,能做出這麽周密的道路規劃很是令人嘆服。

秦國的國道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規模綠化搞得特別好。據《賈鄒枚路傳》說,國道寬五十步,路面經過素土、灰土等層層夯實,雖然沒有做抗震設計,短時間內也不會開裂。綠化方面,國道邊每隔三丈種一棵樹,行人在大熱天兒走累了還可以在路旁樹蔭下休息一番,設計相當的人性化。

始皇帝為了完成這項貫通南北、溝通東西的村村通工程可謂是全力支持,從物力、財力到政策都給予最大的最優厚的待遇。公元前220年,國道初成規模之後,始皇帝還專門親自率領大臣進行質量考察,檢查了政策的落實情況。完成巡視後,秦始皇相當滿意,對有功人員還進行了大肆的封賞。

國道的修建看似沒有現代火車道的修繕工程大,但其深遠影響是不可估計的。畢竟在經濟不發達的時候,各種交通都是通過公路來實現。而秦國國道的修建過程中,沒有大型的施工工具,實屬難能可貴。在這種情況下,就在這項偉大的國道建設工程之後,始皇帝的最高指示得到了最快、最及時的傳遞。

始皇帝的溝通南北貫穿東西的公路交通網這一偉大戰略思想一直到今天仍然被中外使用,比如,在美國,就有一條這樣的路:66號公路,被美國人親切地喚作“母親之路”,成對角線狀,從芝加哥一路橫貫到加州聖塔蒙妮卡。而對應中國自己的則是318國道,從上海開始,一直通到西藏友誼橋。

秦始皇稱帝之後,便開始了對世襲制的經營,他幻想著將嬴氏“家天下”傳之永遠,他想著自己的子孫後代可以像他一樣優秀,所以他給自己命名為秦始皇,渴望帝位世代相傳,然而他只不過僅僅做了一場白日夢。事實證明,人在各種誘惑之下能把持住的的確不多,而嬴政恰恰屬於沒能把住的那一類。

雖然秦始皇的世襲制沒有延續多久,但是他從“千秋萬代”著眼而精心構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國家制度,卻開創了延續2000年的中華帝國的基業,最終完成了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期。這樣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六國統一後,如何稱呼自己成了當時秦王嬴政的一個難題,皇帝、天子這些詞匯當時是沒有的,以前充其量也只是“君”或者“王”,聽起來根本不能顯示出自己的豐功偉績。而善於創新的嬴政一統天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霸氣十足的稱號。“問鼎”的那個層次已經滿足不了他的驕傲心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