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秦國建設篇實現帝國夢想(2)(第4/4頁)

中央集權制就是在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情況下得到了鞏固。除了三公九卿以外,秦代還有另外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要麽是權重、要麽就是大有油水可撈。比如:博士一職在秦朝作用就是“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事,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皇帝的專業咨詢顧問,自然也成了朝臣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嬴政統一六國後,隨著地盤的擴大,子民當中少數民族也越來越多,對於少數民族的管理嬴政及他的智囊團也沒有忽視,除了在九卿中專門設置典客專管少數民族事務外,還設置了典屬這樣一個職位,為了能讓典屬和典客能各司其職,秦始皇還對他們做出了明確規定,他們一個搞外交另外一個搞內政,分工明確。

在秦朝,典客主要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交往,什麽和親了、特產貿易來往了,甚至是少數民族的特殊宗教儀式審批、出席等都是他的工作範疇。而典屬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增強他們對秦國的歸屬感,防止他們因為種種原因發生意外情況導致國家分裂。

秦王朝的這套精心策劃的中央集權的政權機構建立起來後,秦始皇使用起來特別得心應手,以至後來一直被歷代王朝所效仿。特別是漢代,由於皇帝的出身局限性和朝代的連接緊密性等特點,幾乎是完全照搬了秦朝制定的三公九卿制度,為秦始皇創造的這套行政體系起到了發揚光大的作用。

或許古代的皇帝們都患有強迫症,每日都疑神疑鬼擔心大臣造反作亂,秦王嬴政則更是強迫症患者的傑出代表。為了集各種權力於一身,同時還得保證讓政府部門高效運作,他對如何集權又對如何分權,頗下了一番苦心。雖然是始皇帝,但許多做法都是相當的老練,比如對相權、兵權以及司法權的處理,等等。

作為三公之一的丞相,戰國時又稱相國,管得相當的寬,權力那可是大了去了,大小事情都得經過他的簽字才行,又有“百官之首”之稱,是皇帝以下最重要的官職。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丞相作為皇帝的得力助手成了構成了每一屆領導班子的核心。

戰國時設了丞相這一官職的秦國,對丞相的權力進行了無限制的擴大,其中秦國最著名的丞相非呂不韋莫屬了。想當年,呂不韋總攬一切軍政大權。在他做丞相的過程中,皇帝都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丞相處理政務,這樣,相權就很有可能和君發生沖突,有時丞相一不小心就會削弱到君權。這種關系處理起來相當的復雜。

始皇帝很早就從呂不韋那兒意識到了丞相權力過大、管得太寬這一特點。為了削弱丞相的權力,秦社會關系學專家們經過認真研究,提出了設左、右二相,這樣好處就有了:領導核心小組擴大了,內部矛盾由兩者矛盾轉化為了三角矛盾關系,這樣左、右丞相最終都不能獨斷專權,只會相互之間相互牽制。

理論終究是理論,沒經過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實驗過的理論終究是達不到應有的高度的。設置左右二相之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相權,但尚不能解決軍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雖然三角形是具有穩固性的,但三角關系卻是很不穩定的。秦社會關系學專家第一次的試驗以失敗而告終。

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認真、透徹、客觀地總結了歷史經驗,他決定進一步縮小相權。首先,他對三公各自的職責進行了明確的劃分,武事由太尉掌管,同時設置禦史大夫,專管監察,同時參與處理朝政,對丞相也進行了牽制。這樣一來,丞相就徹徹底底的成了文官之長,而其他的特權則一律取消。

在削弱相權的政策中,有一個大家很不容易看到的盲點,那就是博士對相權的削弱。博士這一官職專門授予那些通曉古今、博覽群書的人,由於這些人經常活動在始皇的左右,他們在皇帝身邊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如果和博士產生了分歧,那真是非常嚴重,他們這種軟實力對其他官職的威脅也是相當的嚴重。

熟悉秦朝歷史的人都知道,秦始皇是個相當迷信的人,甚至曾一度想煉長生不老丹。因此,他對號稱“通古今”的博士也就相當信賴。秦始皇二十六年剛剛統一六國組建秦帝國,他下令朝臣議帝號時,就規定只有丞相、禦史大夫、廷尉與博士商量後才向他那兒匯報。這樣一來博士雖沒有實權,但卻能夠影響到國家部分決策。

為了顯示對讀書人的尊重,秦國在焚書坑儒時,專門下了一個赦令,博士是唯一有權讀禁書的人。因此,表面上只是文官的博士依靠這種軟實力,在事實上構成了對相權的一種削弱。有說法雲:一著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由於“名相”呂不韋的出現,導致了皇帝在各個方面都對丞相存有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