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統一六國篇始皇帝的追夢歷程(2)(第2/4頁)

勝敗乃兵家常事,始皇帝沒有因為和趙國兩次較量的失敗而喪失信心,相反的是屢次失敗反而激起了始皇帝心中的鬥志,他要讓趙國為此戰付出亡國滅種的代價。這就是勇於開拓的始皇帝的真實心理寫照。

一直橫掃六國的秦國卻接連在趙國面前吃了兩次大虧,秦國急需一場勝利來震懾六國,可拿誰開刀呢?趙國是最好的目標,打敗趙國最能振奮士氣,可是趙國新勝,士氣高漲,再加上還有陰魂不散的李牧主持軍委工作。正好這時遇到了韓王安這個倒黴蛋向秦國進獻南陽,始皇帝找到了窩囊廢,決定攻擊韓國。

秦國想靠一場勝仗提高百姓的凝聚力,但又不敢再和強國交手,怕再遇敗仗會威信掃地,引來六國圍攻。於是公元前231年,始皇帝以派遣南陽代理太守為名,委派內史騰率軍前往南陽接收韓國敬獻的領地。之所以讓他作代理太守,並且多次暗示內史騰,要想去掉代理二字必須滅掉韓國才有可能。

秦國內史騰接到了始皇帝模棱兩可的任命後,馬上明白了領導意圖,他來到南陽後,立即在南陽進行了以備戰為目標的一系列積極舉措,征討民工重新築高城墻,進行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擴充軍備,做好攻韓的戰前準備。

自作聰明的糊塗人早晚會為自己的“聰明”所害,韓安王一度因為自己的獻地之策而沾沾自喜,認為韓國雖然失掉了丁點利益,但從此可以高枕無憂,非常劃算,可就在公元前230年,韓王安聽到了一個足以讓他滿臉黑線的消息,秦國特使、代理南陽太守內史騰突然率兵南下黃河,目標直指韓國國境。

韓安王機關算盡不但沒能圓夢,反而得到了最壞的結局,氣得口噴鮮血,可吐血解決不了問題,還得想辦法應對,誰知就在他還沒想出合理的辦法時,來勢洶洶的秦軍已經把迎戰匆忙的韓軍全軍覆沒,這場實力懸殊的對決導致的最直接結果就是在幾個月內,內史騰就攻破韓都大鄭城,韓王安被俘,韓國正式滅亡。

看到韓安王被俘的下場,魏景湣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不得不采用了下下策的緩兵之計——割地,主動向秦國獻出麗邑。正在把主要精力放在趙國這一大單上的秦國業務員們當然不會放過主動送上門的回扣,正所謂收禮辦事兒,這也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

韓國的滅亡讓趙、魏感到了生存的壓力,想當年韓國率領趙、魏三晉破齊,那是多麽的榮光,周威烈王親自下詔冊封他們為諸侯,這才百余年光景,昔日風騷一時的韓國就在地圖上徹底被抹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秦國的潁川郡,韓王安被政治流亡,立下大功的內史騰被封為潁川正式郡守。

韓國的失敗和韓王安的下場在六國君王的頭腦裏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同時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滅亡韓國,其實就是始皇帝打出與各國決裂的信號彈,他要讓世人感受到秦國的軍事恐怖氣息,讓六國在這種恐怖的氛圍中徹底失去鬥爭意志,更是向六國傳達順秦者亡、逆秦者恒亡的可怕信號。

韓國滅亡的這一年,是戰國歷史上又一個多事之秋,始皇帝在戰國掀起血雨腥風、兇氣沖天,不僅克人而且克己,各國在秦國恐怖主義大軍的危險之下,一直戰戰兢兢地毫無抵抗能力,他們非常明白秦國的野心,無奈之下只好做好殊死掙紮的準備,他們清楚如果抗不住就只有死路一條。

韓國有幸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先被秦國滅掉的國家,在韓國滅亡之後的短暫時間內,一向混亂的戰國突然間變得平靜起來,雖然沒有國家去認真聽取韓國百姓的訴求,但他們似乎感覺到了韓國的今日就是自己的明天,在其余五國的眼裏,本來不可預知的天下統一突然清晰起來,而秦國就是那個索命的閻羅。

亡國滅種的恐怖陰雲在列國頭頂籠罩著,天公似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在證實著眾人的猜測,這一年衛國衛元君薨,而趙國又發生百年難遇的大旱,趙國國內顆粒無收,由於減災機制不健全,百姓因饑餓大面積而死。敵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幸福,一直想向趙國報仇雪恥的秦國再次攻趙,趙國危在旦夕。

趁著趙國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始皇帝不失時機地派遣王翦率領秦軍再一次會師趙國,這位經歷過鹹陽保衛戰、平定了嫪毐叛亂等大場面的成熟軍事統帥,此次的目標就是向李牧不敗的神話挑戰,打敗李牧,徹底消除秦軍的恐李牧症,替始皇帝排解憂患,為秦國的終極目標建立不朽的功勛。

趙國遭遇百年難遇的特大自然災害,一向落井下石的秦國,趁趙國天災的機會加派兵力攻打趙國,王翦任總司令。這次火拼秦國是下了大決心的,舉全國之兵,不是他死就是自己亡。從戰略方針到實施細節都做了全面的部署,有目標、分工明確、能抓住對方的弱點,這種高端的管理政策想不勝利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