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統一六國篇始皇帝的追夢歷程(2)

秦軍看到趙軍開放式的抗秦戰略開始很不適應,不過很快秦軍鎮定下來,因為他們自認為找到了趙軍的軟肋,趙軍數百裏長途奔襲,在沒有休整的情況下就讓先頭部隊直沖敵軍,還命令騎兵部隊從側翼展開攻擊。如果這也能稱之為戰術的話,這無疑就是自殺式戰術,與讓趙國士兵白白送死無異。

秦軍面對趙軍的非常規戰術,果然是自作聰明,本身秦軍就超級強悍,素來有輕敵的毛病,況且秦軍仗著強大的正面作戰能力,往往會放松對側翼和後方的防護,李牧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才趁秦軍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發動猛攻,寄希望於兩翼突擊的騎兵能夠出其不意,這下秦軍再次成就了李牧,大敗而歸。

李牧戰勝番吾秦軍乘勝回援鄴城的時候,竟然發現進攻這裏的秦軍不戰而潰。原來番吾的失敗讓秦軍嚇破了秦膽,他們已經失去了對抗李牧的勇氣,李牧再次被冠以秦軍克星的美譽,他也成了戰國後期唯一一位克秦明星。

在趙國面前接二連三的失敗讓始皇帝面子上掛不住了,向來秦國只有欺負別國的份,哪有被人欺負的歷史,在秦國的詞典裏從來沒有忍氣吞聲這四個字,可想而知緊隨其來的報復會如何波濤洶湧。始皇帝在宮殿內部對燈發誓,一定要舉全國之兵,全力進攻趙國,讓趙國知道秦國的厲害。

始皇帝在為秦、趙之戰失敗大發雷霆之時,趙王遷也一直愁眉苦臉,靠非法手段上台的他何曾想過做趙王竟會如此艱難,盡管趙國再次取得了對秦作戰的勝利,全國一片歡騰,可明眼人都知道戰勝秦國會遭到秦國更猛烈的報復,而且兩次大勝仗給趙國增添了數十萬亡魂,燒錢的戰爭也讓自己的小金庫變得空空如也。

趙王遷在戰勝秦國後一直在心疼自己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小金庫,直到心腹提起秦國戰敗肯定會大規模報復時,他才又意識到還有一場空前的危機即將來臨,心驚膽戰之余他又召集群臣,商議緩和秦、趙矛盾的辦法,這時趙王遷聽到了大臣司馬空的驚世駭俗的議案,他讓趙王向秦國割地賠款換和平。

自古戰敗國為了息事寧人有割地賠款的先例,可戰勝國趙國大臣司馬空也提議向戰敗國秦國這樣做,真是奇詭之極。司馬空真正的身份是呂不韋的原門客,更是姚賈重點行賄對象,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正因為這樣的出身,他才張口就要送秦國一份大禮。

司馬空在趙國提出的向秦國割地賠款的提案得到了無數人的唾棄,趙王遷也斷然否決了這樣的提案,當然不是他怕背上賣國罪名,而是他實在沒這個魄力去做。雖然司馬空一再強調只要秦國接收了趙國的土地,其他國家對秦國更會膽戰心驚,在人人自危的情況下,才能組織聯手抗秦,徹底挽救趙國。

雖然趙王遷不想靠割地向秦國示好,可有的是人願意抱秦國大腿。公元前231年,韓王安主動把韓國的南陽贈給了秦國,南陽自古產玉,而戰國時期玉石是權勢、地位、財富的象征,佩帶玉器是當時的流行風,南陽因此成為戰國最有油水的地方,此次韓國為了國家安全無償轉讓南陽地塊,讓秦國感到韓國的忠誠。

韓王安是個有陰謀的君主,他表面上向秦國奉獻了南陽之地,但其實此地歷來被秦、韓、楚三國瓜分,韓國控制一小部分,如今韓國主動放棄一方面是表明堅決向秦國靠攏的決心,另一方面要孤立楚國,增加秦、楚之間的矛盾,緩解韓國生存壓力。沒想到魏國看到韓國這樣,也東施效顰,向秦國獻出了一塊地。

趙王遷看到這些國家紛紛向秦國獻媚取悅,不禁在邯鄲城長籲短嘆,不過他不是為這些國家的屈膝奴顏而嘆息,而是為自己錯過了獻媚的先機而懊惱,本來割地是趙國大臣的主意,韓、魏兩國在沒有事先聲明的情況下卻剽竊了趙國的知識產權,這讓趙王遷非常氣憤。

而當李牧再次將秦軍打得丟盔棄甲的消息,快馬加鞭傳到鹹陽時,朝堂之下是熱火朝天議論紛紛,可在朝堂上卻是一個個緘口不言戰戰兢兢頭都不敢擡。在大老板面前討論國家戰略失敗,既損失土地又損失錢財,那絕不是明智的選擇。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就在秦國的大臣在恐懼中噤若寒蟬時,戰勝國趙國的大臣也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極度恐懼之中,他們在收到趙國大勝的消息之後就已經感覺到,秦國肯定不甘心這種接二連三的失敗,總有一天秦國肯定會大肆報復,到時不僅是官位不保,甚至腦袋能不能保得住還是個未知數。

顯然人們錯誤地估計了始皇帝的心理承受能力,作為一個不世英雄,他最明白戰爭不是小孩過家家,而是世界上風險最大、也最殘酷的遊戲,一念之差結果可能就會截然相反,贏了戰爭能賺個缽滿盆溢,輸了則會有無數人頭落地,所以始皇帝這個資深戰爭組織者,肯定不會因為偶然的失利而喪失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