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統一六國篇始皇帝的追夢歷程(3)

公元前228年,隨著李牧的死,趙國邊防制度徹底癱瘓。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李牧的繼任者趙蔥此時徹底顯現出他的無能,其實他就是趙王遷的本家,並無將才。即便是才華出色,換了領導的核心的隊伍也還要有一段時間的磨合才行,更何況他僅僅是靠著趙王遷對他比較信任才上台的呢。

職位意味著責任,職位越高責任越大,因此能力有限的人職位低下或許並不是壞事。果不其然,新任總司令趙蔥真的很“蔥”,很快就被王翦陣前誅殺,此時趙軍戰鬥意志徹底崩潰,秦軍如入無人之境,總司令王翦一路攻城掠地,直取東陽,並且所到之處都會建立臨時政權,盡快地對當地的管理進行交接。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公元前229年,正在遭受人禍的趙國又偏偏遇到了大地震和災荒,房屋倒塌嚴重,人民死的死、傷的傷,本來就生活困苦的勞動人民生活的更加不堪,趙國綜合國力從此迅速降低。

本來秦國就對趙國有想法,只是由於趙國有李牧而不能輕易得去,現在李牧死了,趙國又經受到百年難遇的自然災害看,國力空虛,趁此機會公元前228年,王翦方面軍與楊瑞和率領的南路方面軍勝利會師,兩兵合為一處,一舉攻破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就此滅亡,秦國統一六國的征途又縮短了一步。

邯鄲被占領後,按照大秦律例,趙國成為了秦國的一個郡。同時,趙國歷史上的繁華也隨之褪去,輝煌不再。

在秦軍的大肆搶掠之下,國際性大都市邯鄲城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唯一沒有變化的就是邯鄲城的八大胡同,絲竹管弦、聲色不歇。越是國難當頭,越有人尋花問柳、求歡買醉,只有流連教坊才能暫時忘卻痛苦。

有句詩說:“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句講的就是燕國太子丹的秘密武器荊軻的故事,這是勇者的故事。逆流而上的荊軻,雖被洶湧的浪頭擊得粉碎,但卻青史留名。

在戰國歷史上,講到荊軻刺秦王這段歷史的時候,除荊軻外其他的人物的好像都不那麽重要了,他們似乎都成了英雄旁邊那個拿劍的書童,都成了英雄旁邊的點綴。但是對這次刺殺行動擁有決策權的人不能不提,那就是燕太子丹。

公元前232年,燕太子丹抓住李牧大敗秦軍、始皇帝對他監管不嚴的機會,逃脫了。帶著布滿創傷的心靈,拖著殘破不堪的身軀,回歸燕國。他從此立下重誓:此仇不報,永不為人。一開始想起報仇的時候,燕太子丹尚且知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道理,但是拖著拖著,心理藏不住的他就忍不住了。

燕國屢受秦國欺負,可能有些人都習慣了,但燕國太子丹卻習慣不了,他決定報仇,可當拿著自己的地圖看了看,又拿著秦國的地圖看了看,便灰心起來。如果硬打,無疑是拿著雞蛋碰石頭。硬拼不行,只有智取。苦思冥想之後,他琢磨出刺殺始皇帝的主意。正是這個臭點子,導致了他最終的生命以非正常方式結束。

想到報仇辦法的這些日子,是太子丹生平最開心的時刻。燕太子丹臉上天天露出陰燦燦、略帶滿足的笑容,雖然計策不夠完美,但總算是有結果了,連續的日思夜想還是有了成效,整個人都輕松了不少。

明眼人都看出燕太子丹的想法有多幼稚,只能用漏洞百出來形容。正常的始皇帝英明神武、處事練利、禮賢下士、重用人才,不僅秦國百姓擁戴,秦軍將士也都對他敬服。這也是為什麽物轉星移、幾度春秋,始皇帝能夠歷經宮廷變故而始終穩坐王位、不動如山的原因。想讓秦國生亂?只會給四國招致更大的兵患。

別看燕國農民都不富裕,但卑賤者聰明、高貴者愚蠢的道理在燕國同樣適用,所以在貧窮而又樸素的生活之下的燕國並不乏聰明人。比如說太傅鞠武對事情分析精準、老道,可惜生不逢時,面前的老大僅僅是個扶不起的阿鬥而已。

看到幼稚的燕太子丹一步步走向深淵,抱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思想,燕國的重要責任人之一的鞠武不得不對燕太子丹的“完美計劃”給予打擊,首先他利用中外歷史典故告訴太子丹,這麽做是行不通的,太子丹不理。他又運用各處中思想告訴他刺殺失敗之時即是燕滅亡之日,太子丹仍舊不理。

燕國謀士鞠武阻止太子丹刺秦王講理不行,就問太子丹四個問題:刺殺上朝,肯定要經過復雜的安檢,兇器如何攜帶?刺殺需要貼身,秦國朝堂,百官羅列、文武俱全,如何靠近秦王?倘若刺客得手,秦王答應而大臣又拒不履約,燕國怎麽辦?秦王死不應允,刺客痛下殺手,秦國必然會興兵報復於燕,燕國如何避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