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第4/6頁)

組織責任內閣後不久,袁世凱就以出征為由,將禁衛軍的軍權奪取。袁世凱奪權的方式特別巧妙,禁衛軍是清廷投資最多的軍隊,裝備最好,可惜指揮人才不行,指揮者是載濤。袁世凱故意讓載濤去平叛,載濤從來沒有打過仗,自然怕得不行,求袁世凱網開一面。

袁世凱說,既然你怕打仗,那就把兵權交給我吧!

袁世凱確實是一個手腕高明的人,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賣掉大清江山,建立憲政,然後自己出任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他也知道革命黨人不會輕易讓他當這個大總統,所以他必須留著清廷,逼迫革命黨人讓步。革命黨人如果承諾同意他當總統的話,他就可以逼清帝退位。

袁世凱並不是一個民主主義者,他是一個政治強人。其時,中國處於非常混亂的狀態,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大家還是希望出現強人收拾局面的。可以說,袁世凱在當時也是眾望所歸,立憲派支持他,因為他們相信袁世凱會照顧資產階級利益;老百姓也支持他,老百姓希望出現一個政治強人,讓大家過上安穩的日子;西方列強也支持袁世凱,他們覺得袁世凱是一個開明的專制者,袁世凱統治中國,他們在華的利益就能得到深化;就連革命黨人也有相當一部分支持袁世凱,大家都知道,袁世凱屢次受清廷打壓,跟清廷的矛盾很深,也是最有可能亡掉清朝的人。

袁世凱是一個左右逢源的人,他在清廷面前說:“我袁世凱是大清的總理大臣,不可能贊成共和的。因為這樣一來,天下人會恥笑我,說我連孤兒寡母都保護不了,我還是很在乎名譽的,所以出賣大清的事我是不會幹的。”

開始時,袁世凱給黎元洪寫了一封信:“只要你承認君主立憲,咱們一切都好談,可以立即停止交火。”

只可惜,當時全國都是革命的呼聲,袁世凱所謂的君主立憲制早已湮沒在這片洪流裏。袁世凱一向擅長政治投機,這種人的政治嗅覺一般都是很強的,在潮流還沒到來之前,他就能聞到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及早做出應變。

袁世凱忽然搖身一變,居然當著眾人的面說:“我是一個思想開明的人,絕對不會為難革命黨人的。”

這話說得模棱兩可,讓人猜不透,就連袁世凱的屬下馮國璋都領悟不了袁世凱的意思。馮國璋沒有揣摩透上面的意思,依然跟革命黨人交火。袁世凱生氣了,把馮國璋召回,讓段祺瑞接替他。段祺瑞到了武昌後,立即跟革命黨人握手言和,雙方就像朋友一樣,進行了親切的會面和交談。

隨後,袁世凱又派唐紹儀到上海與革命黨人談判。唐紹儀開出的條件是君主立憲制,革命黨人不同意,但表示:“如果袁世凱贊成共和制的話,我們一定推舉他當選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

袁世凱得知革命黨人的意思後,並沒有急於表態。他所以如此淡定就是因為手握重兵,他可以輕易擊敗革命黨人。只是他事先放話自己支持君主立憲制,如果共和的話,必然有人指指點點。

政治權衡的首先是利益,袁世凱決定向革命黨人示好,釋放了汪精衛,還讓自己的長子袁克定和汪精衛結拜為兄弟。

讓袁世凱沒有料到的是,1911年12月25日,同盟會的領導人孫中山忽然回國。這對當時的新聞界絕對是一個重磅炸彈,對政壇的沖擊就更大了。袁世凱本來是穩操勝券,孫中山回國多了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孫中山登上上海灘的時候,在記者的采訪下,說了這樣一番話:“我這次回國,身無分文,帶回來的只有革命精神。如果革命的目的沒有達到,我們革命黨人絕不議和。”

孫中山是在向袁世凱放話,不推翻清王朝就沒得談。孫中山回來後,住在了南京,南京頓時成為革命聖地。

可以說這時候袁世凱才感覺到自己地位受到了威脅,為什麽這麽說呢?在清廷中,已經沒有人能威脅到袁世凱的地位,如果要建立民國的話,那麽總統必定要選舉啊!孫中山在國內的人氣是非常高的,雖然說袁世凱是實力派,位高權重,但是一旦走民主路線,他有可能不是孫中山的對手,這是袁世凱最為擔心的。

在很多中國人眼裏,孫中山是革命的先行者,是中國的華盛頓。他顯然比袁世凱更新潮,更符合時代思潮的發展方向。

孫中山這個人做事也是非常講效率的,25號回來,29號就舉行臨時總統選舉儀式,當時共有十七個省參加,候選人有孫中山、黃興、黎元洪三位。在十七票中,孫中山以十六票當選為民國臨時大總統。

這一切可以說完全出乎袁世凱的意料之外,袁世凱老成謀國,沒想到孫中山徹底打亂了他的整個部署和計劃。袁世凱自然很憤怒,他立即讓段祺瑞和馮國璋發出通告:誓死維護君主立憲,堅決反對共和。袁世凱是在向孫中山發出威脅信號,你要再這麽搞,就開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