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第5/6頁)

發出通告的第二天,袁世凱就跑到隆裕太後那裏,裝模作樣可憐兮兮地自責,說自己我擔任內閣總理大臣以來,有很多事情沒有處理好,太後你不要介意啊,如果可以的話我願意引咎辭職。

隆裕太後也不是傻子,她最不相信的人就是袁世凱,看袁世凱如此裝模作樣,她知道一定是話裏有話。隆裕好言安慰袁世凱,袁世凱這才說道:“南方的革命黨人居然敢公然組織臨時政府與朝廷對抗,他們膽子實在是太大了,一定要毫不留情地剿滅,希望朝廷能夠撥款,讓我滅了這些亂黨。”

隆裕太後一向怕袁世凱,只好從國庫中拿出八萬兩黃金給袁世凱。岑春煊聽說袁世凱兩面敲詐,準備鎮壓革命黨人,便站出來罵袁世凱為了個人權力居然不惜破壞共和,袁世凱假裝沒聽到。袁世凱確實是一個獨裁式人物,他並不是真的信仰民主和共和,民主和共和不過是他攫取權力的一個幌子。

就在大家以為袁世凱會對革命軍動武的時候,忽然京城裏傳來消息說袁世凱勸告清帝退位,接著京城裏的駐外大使聯名發出通電,建議清帝退位,以安撫憤怒的沸騰的民意。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一定是袁世凱在後面搗鬼。大家不懂的是,為什麽袁世凱前幾天還準備對革命黨人動武,現在又逼迫清帝退位,如此喜怒無常,到底背後有什麽把戲?

袁世凱逼退清廷

其實,袁世凱並不是真的要動武,他發出的那個通電是想告訴孫中山:識時務者為俊傑。孫中山是個聰明人,怎麽會不明白袁世凱的意思呢?孫中山雖然當上臨時大總統,但他很清楚自己不是袁世凱的對手,他很清楚這個總統的寶座也只有袁世凱才能坐得住,用臨時大總統的身份可以增加籌碼,逼迫袁世凱讓清廷退位。

說實話,袁世凱是不相信共和的。1912年1月2日,袁世凱公開發表聲明:不承認南京臨時政府。此外,袁世凱還說:共和只會導致國家的分裂和滅亡。

當然,關於中國究竟是適合共和還是專制從晚清以來就爭論不休。比如,當時的《泰晤士報》認為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龐大的國家,有著非常深厚的君主專制傳統,如果突然用共和制取代專制,恐怕會欲速則不達。日本人也認為中國不適合實行共和制,在他們眼裏,中國人不論地位高低,個個都是小暴君,現在突然全國人都吵著要共和,其實連共和是什麽東西,他們都不知道。

這些觀點都是有道理的,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民主共和也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

我們再來看看孫中山的臨時政府,臨時政府固然成立了,可惜經濟效益不好,發不出工資。沒有錢,公司都沒法運作,更不用說一個政府了。

孫中山在實幹方面能力的欠缺很快就表現出來了,他試過用各種方式籌措經費,可惜根本沒效果。他想發行公債,可惜沒人認;他想收稅,但各省各自為政,扣留稅收。中央政府窮得叮當響,有一次,前線革命軍糧食告急,給中央發電請求撥款。孫中山大筆一揮,撥二十萬兩銀元救急。秘書胡漢民去國庫裏取錢時,發現只剩下十個銀元。

孫中山的國民政府可以說一窮二白,但是袁世凱的內閣也不是很闊氣,這段期間袁世凱借了大量的外債。這時候,袁世凱已經不再把自己看成是大清的代理人,而是中國的實際掌舵人。

袁世凱從支持君主立憲制走向支持共和並不奇怪,當時的立憲派也主張共和,袁世凱的老師張謇就是其中之一。袁世凱也並非對君主立憲有什麽好感,他只不過是在乎自己的名聲而已,怕後人說他篡奪了孤兒寡母的江山。所以,袁世凱最後逼迫清帝退位也表現出一種非常痛苦非常無奈的姿態。

袁世凱把條件都告訴了隆裕太後:名號不變,中華民國對待清帝就像對待外國元首一樣;退位後,清帝能拿到四百萬元的年薪;除了太監外,其他人員可以繼續留用;王公貴族的待遇和爵位保持原樣。

隆裕太後當場哭得昏死。袁世凱努力表現出很傷心,安慰隆裕太後:“太後,想開點,自古就沒有不亡的國家,古代的那些亡國之君可比你們慘多了。就說明朝吧,崇禎砍死家人,自己在煤山上吊。再看看我們大清,皇帝雖然退位,但尊號還能保全,每年還能拿到那麽高的年薪,這可是歷朝歷代沒有的,太後,你就知足吧!”

逼退清廷後,袁世凱讓段祺瑞給南京的臨時國民政府發出一封電報:共和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制度,中國能有今天,同盟會諸公功不可沒,現在大清皇帝退位了,從此我們要好好經營共和制,保證君主政體永遠不再出現在中國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