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武昌起義爆發,全國震驚。住在洹上村的袁世凱自然也聽說了,清廷大多數官員聽到武昌革命的消息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害怕,唯獨袁世凱臉上浮上一絲微笑,他明白自己出山的機會到了。

一場意外引發辛亥革命

鎮壓黃花崗起義後,清廷宣布了鐵路國有政策,等於是國家壟斷經營鐵路。這在今天看來也沒有什麽奇怪的,大家知道一切都是國家的,但是當時激起了大量資本家的反對,資本家聯合人民發動了大規模的保路運動,各省還派遣代表進京,抗議朝廷的政策,要求清廷趕快推行憲政,組織內閣。

清廷面對國內的壓力,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的姿態,撤銷了軍機處,成立責任內閣,由奕劻擔任內閣總理。

這個結果出來以後,全國人民都不滿意,紛紛說新成立的內閣不過是皇家內閣,這倒是一點都沒錯,內閣大臣基本上都是滿洲貴胄。

清廷這麽做讓很多人放棄了最後的希望,他們認為要讓這個政府改革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推翻清廷,建立民主共和國。

眼看著革命的風暴就要席卷全國,載灃急得焦頭爛額。這時,奕劻把眼光投向了那個在洹水邊釣魚的袁世凱。

清廷讓袁世凱的老師張謇先去探探袁世凱的意思。張謇找到袁世凱後,兩人聊了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最後張謇說到正題:“你出山的時候到了。”袁世凱狡猾地說:“如果蒙皇上不棄的話,我當然應該萬死不辭為國家效勞。”

奕劻等人看到機會來了,經常懇求載灃起用袁世凱,說現在如果不用袁世凱大清就要亡國了,就連載灃的親弟弟也認為現在非袁世凱不能收拾局面。

可是載灃對袁世凱非常忌憚,始終不能下定決心讓袁世凱復出。

武昌起義並不是一次有預謀有組織的起義,其實它的爆發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武昌起義爆發前,武漢有兩個反清的社團,一個叫文學社,一個叫共進會。這兩個社團多多少少跟同盟會有些聯系,它們的共同點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國。文學社和共進會都是由熱血青年組成,他們身上湧動著一股熱血,他們想推翻清王朝,但明顯實力不夠,所以他們計劃策反新軍。

文學社和共進會原本計劃在辛亥年的年中舉行起義,但籌劃不是很周全,於是想邀請同盟會幾個元老做帶頭大哥,他們希望黃興和宋教仁等人能挑這個頭。但是,同盟會這些人沒有如期來武漢,文學社和共進會的人決定推遲起義時間。

然而,一場意外卻讓這場革命提前爆發。

1911年10月8日下午,共進會的頭目孫武正在漢口的俄租界裏試驗炸彈,孫武原本是想用炸彈打出革命第一聲炮響。沒想到試驗過程中出現了意外,炮彈居然自爆了,估計這炮彈是個國產貨。炮彈爆炸後,孫武也受傷了,不過傷得不是很嚴重,這再次證明了炮彈是個國產貨。

炮彈爆炸後,驚動了俄國人,俄國人立即派兵把孫武的住處包圍,逮捕了一些共進會的人。文學社那邊聽說共進會的兄弟被抓了,非常著急。文學社的首領蔣翊武在11月9日晚上召開會議,宣布連夜起事。

就在文學社宣布起事不久,有人密告官府,官府連夜過來抓人,抓住了文學社的三個領導人彭楚藩、楊宏勝和劉復基。蔣翊武身手非常敏捷,居然讓他翻墻逃走,由此可見,多做一些體育鍛煉是有好處的。

彭楚藩、楊宏勝、劉復基三人被抓走後,很快就被處死。

本來,眼看著革命之火將被撲滅,怎麽反而會提前爆發呢?

事情是這樣的,文學社和共進會在策反之後,很多新軍士兵已經秘密加入他們的社團。當時,湖廣總督瑞澂是個滿人,對新軍極不信任,上任之後肆意打壓新軍。結果新軍人心渙散,許多人從心理上已經倒向了革命黨人。

10月10日晚上,新軍工程第八營副班長金兆龍和士兵程定國正在擦槍,工程營後隊第二排排長陶啟勝看到他們擦槍,起了疑心,問道:“都晚上了,又沒有什麽任務,你們擦槍幹嗎?是不是想造反?”

金兆龍和程定國早已加入了共進會,是革命黨人,聽陶啟勝這麽說,金兆龍還以為事情已經敗露,心想只能豁出去了,幹脆說道:“造反又怎樣?”

說完,程定國端起槍,崩掉陶啟勝。

程定國這一槍打響了武昌起義的首義精神,許多新軍高喊“起義”,金兆龍振臂一呼,潛伏在清軍的革命黨人紛紛拿起槍杆子。由於起義軍群龍無首,大家便推舉新軍中官職最高的吳兆麟擔任革命總指揮。

起義事發突然,又氣勢洶湧,許多清軍嚇破了膽,以為武昌一夜之間已經被革命黨人控制。第二天早上,起義軍就攻下了總督衙門,隨後接連拿下武漢三鎮,武漢徹底成為革命黨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