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王室人質(第2/4頁)

重獲自由的瑪戈答應陪同凱瑟琳在桑(Sens)郊外和反對派的首領和談。弗朗索瓦為了炫耀武力,帶著為數眾多的貴族——孔代親王也在內——前來迎接母後和姐姐。納瓦拉的亨利並未出席,但他安排了6,000名德意志騎兵代他出席,根據納瓦拉王後的描述,這些人“是由胡格諾派召集來的,我的丈夫和弟弟恢復了友好關系,他們前來為我弟弟助陣”。

為了取得小兒子的配合,凱瑟琳告訴弗朗索瓦,亨利三世轉變心意,希望盡快將安茹公爵的頭銜賜給他。此外,他還將附送貝裏(Berry)和都蘭(Touraine)兩處封地,這將使弗朗索瓦每年的封地收入增加300,000裏弗。太後還表示,國王還將每年賜給弗朗索瓦300,000裏弗的收入,這些錢將從疲敝的國庫中支取。胡格諾派還希望將寬容法令修改得更具普遍性。法國新教徒首次得到保證,全法國(除巴黎及近郊外)將允許“自由、公開且普遍的宗教活動”。瑪戈寫道:“這些(寬容法令的條款)最終得到同意之後,形勢對胡格諾派大為有利,看起來,今後這些條款也將得到遵守,但是太後是為了求得和平才作出讓步,這樣,那些德意志的騎兵才會解散。另外,她也想將我的弟弟從胡格諾派手中救出來;我弟弟本人也願意離開這些胡格諾派,他一直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加入胡格諾派只不過是迫不得已。”[31]

太後幾乎答應了他們的所有要求,和談很快就結束了,1576年5月6日,雙方簽署了史稱“君子和約”(Peace of Monsieur)的條約——“君子”是指弗朗索瓦得到了安茹公爵的頭銜。這表示,弗朗索瓦和瑪格麗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在這個過程中,瑪格麗特的發揮了重要作用。納瓦拉王後第一次站到了勝利的一邊,她很喜歡這種感覺。在政治鬥爭中取得勝利自然令人高興,但發揮作用、體現價值則更讓瑪戈興奮。她忘不了弗朗索瓦為了解救自己挺身而出,在和談中,弗朗索瓦甚至在條約裏要求對方支付瑪格麗特從未得到的嫁妝。她寫道:“不過母後沒有答應,她勸我站在她這一邊,向我保證,從國王那兒,我想要什麽就能拿到什麽。”對弗朗索瓦在患難中伸出的援手,瑪格麗特深表感激。此後,瑪格麗特一直對弗朗索瓦忠心耿耿。

雙喜臨門,納瓦拉的亨利在此時寄來一封信。瑪格麗特回憶道:“雙方簽署了和約,太後準備回去了。此時,我收到丈夫的來信,他在信中說,他非常想見到我,希望雙方簽署和約之後立刻去見他,於是,我懇請太後讓我離開。”

瑪戈確實很想見到納瓦拉國王。雖然在宮中丈夫對自己不理不睬,但她畢竟是亨利的妻子,是納瓦拉的王後。她希望建立自己的宮廷,發揮自己的審美,並陪同丈夫管理國家。她和亨利之間也許並無愛情,但他們可以互相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們應該組成家庭了——不僅是為了給納瓦拉提供一個儲君,也因為瑪格麗特的兒子也有權繼承法國王位。

令她失望的是,瑪格麗特再次遭到了太後的拒絕。瑪戈寫道:“太後非常反對我離開,用盡各種理由不許我走。她說,我在聖巴托羅繆大屠殺之後不願離婚,她做出了讓步,並且為此稱贊我,因為我丈夫當時已經皈依天主教;但現在他棄絕了天主教,又變成了胡格諾派,所以她不能讓我走。”(這個理由非常荒謬,因為一開始就是凱瑟琳堅持要瑪格麗特嫁給胡格諾派的亨利的。)

其實,納瓦拉國王和王後團結起來,對亨利三世和凱瑟琳的統治是巨大的挑戰,更何況瑪格麗特和弗朗索瓦之間的關系這麽好。太後擔心女兒的影響力超過自己。既然講道理不起作用,那就只能再使用老伎倆了。瑪格麗特寫道:“我堅持要走,她突然淚如雨下地說,如果我不和她一起回到巴黎,她將受到懲罰;國王會認為這是她幹的;她曾經承諾過帶我回去;只要弗朗索瓦回到王宮,她就馬上讓我走。”

如果她們的位置對調——如果凱瑟琳希望瑪戈離開,而瑪格麗特則痛苦流涕不願離開——毫無疑問凱瑟琳會成功地將瑪格麗特打發走。但瑪戈的手段不及她的母親,她不情不願地回到了巴黎。

“君子和約”的條款公之於眾的時候,天主教徒大吃一驚。巴黎市民尤其感到震驚:他們一直認為,自從聖巴托羅繆大屠殺之後,宗教問題就已經得到解決了,結果對天主教有利。因此,巴黎市民公開反對這一條約。巴黎高院拒絕賦予胡格諾派在法國的信仰自由權利;聖母院的神父不讓亨利三世進入教堂以作為報復。街巷到處貼著宣傳畫,責備王室向新教異端投降。吉斯家族一如往常站在了抗議的前沿。一位英格蘭使節擔憂地寫道:“和約的施行召來了許多不滿,教會人士和吉斯家族公開反對和約,鼓動市民抵制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