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迦太基(第4/8頁)

戰時的優勢 與敘拉古的競爭

這些殖民區與占有的富源本身已有足夠的重要性了,但從它能成為迦太基海上霸權的支柱而言,則更顯重要。由於據有了西班牙南部、巴利阿裏、薩丁尼亞、西西裏西部和梅利塔,由於在西班牙、科西嘉沿岸、在賽耳底區域擋住了希臘殖民,北非海岸的主人乃可以使他們的海域成為合抱式,並把持了西方海峽。只有在第勒尼安海和高盧海,腓尼基人才允許其他民族分享。只要伊特魯裏亞人與希臘人在這些水域中互相牽制,這種狀態就可以維持下去;而由於前者危險性較小,腓尼基人甚至與之締結同盟以對抗希臘人。但是,在伊特魯裏亞人勢力衰落(伊特魯裏亞人的失敗,像任何這類牽強的聯盟一樣,迦太基人並未全力相助),而亞西比德的偉大計劃失敗之後,敘拉古無可爭議地成為希臘海軍的首要勢力,不僅敘拉古的統治者們自然開始要想統治西西裏、下意大利、第勒尼安海和亞德裏亞海,迦太基人也被迫采取更強的政策。他們跟勢均力敵而惡名昭彰的敘拉古之狄奧尼修斯(公元前406—前365)之間長期而頑強的鬥爭的直接結果,是夾於兩者之間西西裏諸國的毀滅或削弱——這個結果於他們兩邊都正中下懷——以及敘拉古人與迦太基人的分占西西裏。該島最繁華的城市,塞林努斯、希邁拉、阿格裏根圖姆、吉拉和墨西拿被迦太基人在其不快樂的沖突中夷為平地;狄奧尼修斯這方而,看到希臘主義被摧殘或壓抑,也不會不快樂;他仰仗的兵力是由意大利、高盧和西班牙來的外國傭兵,因此斷瓦殘垣或由軍事殖民占領的省份對他來說較易統治。公元前383年,迦太基將軍馬戈在科尼安戰勝後締結和約,將希臘的色爾密(古代的希邁拉)、塞傑斯塔、小赫拉克裏亞、塞林努斯諸城和阿格裏根圖姆的一部分讓於迦太基人,然而雙方都認為這只是暫時妥協;雙方都在重新備戰,以摧殘對方。有四個時機——公元前394年,在老狄奧尼修斯時代;公元前344年,在蒂莫萊翁時代;公元前309年,在阿加索克利斯時代;公元前278年,在皮拉斯時代——迦太基人得以主宰西西裏直至敘拉古,在敘拉古,才被堅固的城墻擋住;而敘拉古人也幾乎有同樣的次數——在老狄奧尼修斯、阿加索克利斯和皮拉斯時代——差點把迦太基人趕出西西裏。但優勢越來越傾向迦太基一邊,因為,他們總是侵略者,盡管不像羅馬人那樣鍥而不舍,他們的攻擊卻比希臘人的防守更有計策,更有熱力。腓尼基人預料不會總是有天災或外國傭兵把犧牲品從他們手上奪去;就以短時期而言,至少在海域方面,戰事已決:皮拉斯重振敘拉古艦隊的努力是最後一次。這次失敗後,迦太基艦隊宰制西地中海,已所向無敵;而它欲占領敘拉古、利基翁和塔倫圖姆的企圖則顯示出其國力之雄厚及目標之所在。與此等陸上企圖並行的是此區域海上貿易權的徹底控制,而不惜以外國人及其本身之屬民的犧牲為代價;迦太基人,只要有利於其目標的達成,並不因須采用暴力而心軟。迦太基之戰的一個同代人,地理學之父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5—前194)曾確言,外國航海者航向薩丁尼亞或加迪茲海蛺,若落在迦太基人之手,一律拋入海洋;公元前348年迦太基所訂條約,宣稱西班牙、薩丁尼亞和利比亞港口向羅馬商船開放,然公元前306年的條約卻完全關閉,只剩迦太基港例外。

迦太基的政體 國會 行政官

於第一次迦太基戰爭開始之前五十年去世的亞裏士多德,曾描述迦太基政體,謂其由君主政體變為貴族政體,或傾向於寡頭政治的民主政體。國事的行止立即交到元老議會手上;此議會類如斯巴達的長老院(gerusia),由公民每年選出的兩個王和二十八個元老組成。國事——例如戰爭的準備,稅務與兵役的規定,指派將軍,並向他派定若幹名元老(副司令通常由其中選出)——均由元老院議定,而將軍之報告則向元老院呈交。在這小議會之外是否另有大議會,無法確定,但即使有,也不占重要地位。國王似乎無特殊影響力;他們主要充作最高裁判,往往也以此為名。將軍的權力較大。跟亞裏士多德同代而年齡略長的伊索克拉底曾說,迦太基人在家為寡頭政體,在戰場則為君主政體;因此,羅馬作家說迦太基將軍是獨裁者,可能是對的,盡管,跟隨他的元老定然會限制他的權力,並在其卸職後對其彈劾——這是羅馬人從不曾想到的一種制度。將軍任期並無限定,而由此,他無疑與每年一選的王不同,亞裏士多德亦曾表示兩者有別。迦太基人數職共集一身並非少見,因此一人兼任將軍與裁判並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