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羅馬在拉丁姆之霸權

羅馬領土之擴張

勇武而熱情的拉丁民族無疑一向就不缺乏相互間和與鄰族間的敵對機會;隨著這個國家的興盛,敵對必然逐漸升為戰爭,掠奪升為正規的征服戰,政治上的強權也必然逐漸成形。然而,意大利沒有荷馬為我們留下這類掠奪征戰的畫面,使我們無從得由這類行為測知其民族性。而歷史的傳說也未能使我們精確地觀察到拉丁姆諸行政區權力的外在發展與資源。不過,羅馬的權勢與領土的擴張我們卻可做某種程度的追蹤。羅馬聯合社團最早可證實的疆界吾人前已述及;向陸地方向,約距此行政區之首府五英裏;只有向海的方向,他們一直擴充到台伯河河口(奧斯提亞),距羅馬約十四英裏。斯特拉波在古代羅馬之描述中曾雲:“環繞此新城者,有大小諸族,有些住於獨立村莊,並不屬於任何國家之聯邦。”羅馬最早的領土擴張似乎是以這類血親鄰人為代價。

落居於台伯河上流的拉丁社團,以及在台伯河與安尼奧-安登奈、克魯斯圖美倫、菲考尼阿、梅杜裏亞、凱尼納、考尼庫隆、卡美裏亞、科拉提亞之間的拉丁社團首當其沖,最早遭受羅馬的壓力,而顯然是最早向羅馬武力投降的部分。此後在該區唯一保持獨立的只有諾門圖姆,而它之所以能夠如此,可能也是由於跟羅馬聯盟;伊特魯裏亞人在台伯河左岸的橋頭堡費德內,成了拉丁人與伊特魯裏亞人——換句話說,也就是羅馬人與維安提人——屢次爭奪之地,而結果不一。持有安尼奧與阿爾巴丘陵之間的平原的伽比人,有很長一段時期與羅馬人不分勝負;直至很久以後,伽比人的衣服還被羅馬人視為戰爭的同義詞,而伽比人的土地則是敵土的原型。在征服這些地方之後,羅馬的領土大約擴張到一百九十平方英畝。羅馬軍人另一項甚早的成就——主要由傳說得知——是拉丁姆聖城阿爾巴的征服與毀滅,沖突如何引起,戰爭如何決定,傳說未曾說明;它只告訴我們同一胎的三個羅馬兄弟和三個阿爾巴兄弟發生戰爭,而這個傳說顯然是寓言,表示這兩個強大而相爭的地區是關系密切的,至少羅馬確實由三部分組成。除了阿爾巴被羅馬征服並予毀滅以外,我們沒有任何資料。

阿爾巴

我們固缺乏此等社團征服戰的記錄,但尤感缺乏的是它們的法律性格與法律效力。概略言之,這些社團是以羅馬原始三社團融合為一時的原則融合之,不同處在於後來合並的這些社團不再能保留相對的獨立性,而完全被融為一個整體,其社團之區分已無蹤跡可尋。在最早期,拉丁區無論如何擴張,除了原來的羅馬以外,都不準許其他政治中心的存在,更不準建立如腓尼基和希臘人所建立的獨立殖民地,以免日後成為本城的對立者。以此而言,奧斯提亞所經歷的待遇堪足留意:羅馬人不可能也不願阻止在該地點興起一個“事實上”的城鎮,但他們不允許那地方有政治獨立權,因之不給予那裏的居民以當地自由民的權利,但如果他們已經擁有羅馬的一般自由民權利,則任其保留之。這個原則也決定了被征服或自動降服的較弱區域的命運;它們的要塞被夷平了,它們的領土並入了征服者的領土,在征服者的首都中,它們的人民與神祇有了新家。但這並不意謂他們統統遷移到新首都來。那時期拉丁姆的各城鎮,僅不過是要塞和每周舉行一次的市集之處,因此,把市集和法庭遷入新都即已完成。阿爾巴和凱尼納二鎮在被毀以後就是例子。但即使一地的兵力被毀以後,居民有遷移之必要,為了耕種土地,他們也往往住在舊領域的空曠村野中。不過,被征服者往往還是被迫遷至新都,這可以由羅馬國家法的準則看出,該準則謂:只有擴充了疆域之人,始有權進入城墻。當然,被征服者不論是否遷往新都,都一律被迫接受依從者的法律地位;但傑出的個人或氏族,也可能會具有自由民的權利,換言之,就是被賦予貴族地位。在本城被攻克以後遷往羅馬而成為自由民的幾個阿爾巴氏族,直至帝國時期仍受到承認,其中有朱利、塞維利、昆克提利、克羅利、吉甘尼、克利亞提、麥提利等族;他們可以保留他們阿爾巴的宗祠,而在帝國時期,波維萊的朱利氏族的宗廟又大為光耀起來。

這種將小社團吸收到大社團的過程當然並非羅馬人所特有,希臘諸族的發展也是一樣。拉丁姆的羅馬人和雅典的雅典人都是因許多地區融為一國而興起;智慧的泰勒斯曾建議,愛奧尼亞諸城若要保存其民族性,唯一之途便是融合為一。但在意大利,聯合原則把持得最熱切而又最成功的卻是羅馬人;也正如雅典在希臘之傑出地位系出於早期的中央集中化,羅馬亦復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