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羅馬的肇始

羅慕奈斯

距台伯河出海口約十四英裏處,平緩的山丘自兩岸升起,右岸者較高,左岸者較低。較低的群山,至少兩千五百余年來即與“羅馬人”(Romans)一詞密切相關。當然我們無法確定此名究系何時及如何產生;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區域的棲息者最早的稱謂不是Romans,而是“羅慕奈斯人”。Ramnians(Ramnes)這個名稱表示了它從不可記憶的古代即已留傳,其字源及演變吾人知之不詳;Ramnes可能意謂“森林人”或“叢林人”。

梯提埃斯,盧凱列斯

但台伯河岸的棲居者並不止這一種人。羅馬自由市民最早的區分即顯示出這個整體是由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可能原先是各自獨立的,即羅慕奈斯(拉丁人)、梯提埃斯(薩賓人)與盧凱列斯(伊特魯裏亞人)。這種三部分共組的團體之久遠性,最佳的證據或許是羅馬人在法律事務上的一種用語,即是當他們提到“分”和“部分”的時候,總是一成不變的用tribuere(“分為三份”)和tribus(“三分之一”)。

很可能,在台伯河沿岸有城市形成之前,這些羅慕奈斯人、梯提埃斯人與盧凱列斯人早已在羅馬山丘有了據點,構成村落,耕田種植,起先各自獨立,後來則結為一體。昆克提氏族在巴拉丁山舉行的“牧神節”,可能即是這些原始歲月的傳統之一——這是村民與牧羊人的節日;他們比別人更穩固地保存了族長時代的單純消遣方式,尤其特殊的是在羅馬基督教化以後,異教的其他節慶均已消失,而牧神節卻仍舊留傳下來。

羅馬棲息地之特征

後來的羅馬就是由這些棲息地興起的。傳說中那種從無中創建的城市,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羅馬非一日所建”。然而史學家卻必然會追問,為什麽會在一個物質環境如此不宜於建城的地方建城,而此城竟又在這麽早的時期就在拉丁據有如此重要的政治地位?羅馬的城址比之於拉丁大部分其他老鎮都既不健康又不肥沃。在其近郊,葡萄與無花果均不富饒,而泉水亦不充沛,另一項缺陷便是台伯河漲水次數頻繁,往往淹沒兩岸。此河落差極小,雨季大量雨水從山區下灌,往往將谷間低地變為沼澤。這個地方絕不是適於久居之處。即使在古代,就有人認為最早的移民很不可能以這片不健康而又不富饒的地方為適合的居所,因而,在此建城,必然是有其必要性,或有某種特殊動機。就連傳說亦曾透露此事:羅馬是由從阿爾巴逃亡出來的兩個人所建,他們是阿爾巴王子的兒子羅慕路斯和雷慕斯。這個傳說唯一的目的就是企圖說明何以在這樣一個不相宜的地方建城,同時又想把羅馬的起源跟拉丁的一般城市拉上關系。這些傳說,當然是史學家不予采信的,但他在衡量過地理位置之後,便有義務做一個積極的猜測,以解釋何以此城興起如此之快,又何以能在拉丁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羅馬領土最早的邊界

讓我們首先看看羅馬領土最早的邊界。向東不遠,是安登奈、費德內、凱尼納和伽比,其中有些距塞維安城墻不及五英裏;因此,其邊界必在城門附近。向南,在十四英裏之處,我們發現了強有力的圖斯庫姆和阿爾巴社團;而羅馬的領土在此方向似乎未超過離羅馬五英裏遠的克勒利亞壕溝(Fossa Cluilia)。同樣,向西南,羅馬與拉維尼烏姆之間的界線在六英裏的裏程碑上即已存在。陸地方面羅馬固然處處受限,沿台伯河兩岸伸向海洋的方向它卻未有任何阻礙。羅馬與海岸之間未曾見過任何古代地區中心,也無任何古代邊界之痕跡。

台伯河及其交通

台伯河是拉丁姆的自然大通衢;它的出海口,在那港口極少的海岸間,成為航海者必要的棲泊處。再者,從古代開始,台伯河就成為拉丁居民的天然屏障,防範北方鄰族。沒有一個地方比羅馬更適於做拉丁河海商業的中心,更適於做拉丁地區的海防堡壘。它既易於防守,又鄰近河邊;它掌握台伯河的兩岸,直至出海口。它既適於沿台伯河或安尼奧河而下的內河航運,又宜於當時的小海船進港,再者,它比海邊的城鎮更能防範海盜的侵襲。羅馬即使並非因此等商業與戰略優點而建,也必因之而興盛。也就是由於這個原因,它與卡厄瑞自古以來就有密切關系,兩者不僅為近鄰,而且為商業聯盟。因之,台伯河上的橋梁就具有了極大的重要性,而一般言之,羅馬共和國的橋梁建築乃是極重要的事實。也由此,在城市戰備中產生了長船;在奧斯提亞港產生了繳納進出口貨物稅的規定,這種稅從最初就只加於買賣的貨物上,而不加於船員自用的物品上,因之是一種通商稅。也因此在不久以後羅馬出現了硬幣,以及跟海外國家的通商條約。從這種意義而言,羅馬並非不可能如傳說所謂,是一種創造物,而非逐漸成長的城市,它是拉丁諸城中最年輕城市,而非最古老的。無疑,當拉丁的中心市鎮在台伯河岸崛起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有了某種程度的文明與農耕,而阿爾巴山巒以及坎帕尼亞的其他高地上也已有了許多要塞。至於羅馬城之產生是出於拉丁聯盟的決定,或起於某個創建者遠大的眼光,或由於交通的自然發展而成,則已無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