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 論

古代史

分叉多支、島嶼與半島星羅棋布的地中海深入大陸,成為最大的海灣,將舊世界區分為三,而又將此三部分連接為一。在古代,沿岸各地由不同民族棲息;此諸民族從血緣與語言觀之雖然各異,從歷史觀之卻構成一個整體。這個歷史整體常被稱作古代世界史——盡管這個名稱並不十分恰當。事實上,這部分歷史乃地中海諸民族的文明史,而由於相續出現,概分為四大發展階段——居於南岸的科普特人或埃及人的先民史,居於東岸而延伸至亞洲之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的阿拉姆或敘利亞民族史,以及孿生民族希臘人與意大利人的歷史——此二者以歐洲河岸為其原始邊界。此四部發展史,在其早期各與其他地區及其他歷史階段相關相續,然不久即各有其軌跡。其周遭各民族——非洲之柏柏爾人、尼格羅人,亞洲之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印度人,歐洲之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無論敵對或友善,均與地中海沿岸諸族有復雜的接觸,但互相均未造成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若文化圈可以分界,則我們可將地中海文化圈視為一整體,而其頂峰則可由四個名稱表示,即底比斯、迦太基、雅典與羅馬。這四個名稱所代表的四個民族,在走上各自獨特而高貴的文明途徑以後,又交互影響,豐富地展示了人性的一切元素,而完成其文化圈。此前如波浪一般沖擊沿岸諸國領域的新民族,終於淹沒南北兩岸,將兩岸歷史切斷,將文明中心從地中海移至大西洋。因之,古代史與近代史之劃分並非僅系偶然事件,亦非僅為編年史上的方便設計。我們所稱的近代史,實系一個新文化圈的形成,在各個不同時期跟地中海諸國文明相關,正如後者曾與印歐民族原始文明的關系,也像後者一樣注定要轉入其本身之軌道。其未來也或將注定要經歷種種盛衰榮枯、茁壯活潑,在宗教、政治與藝術方面展現創造的光彩,享受物質與智性成就,也或許,有一天,也將在饜足中衰老頹敗。但饜足也將是暫時現象,而文明的莊嚴宏偉體系自有其本身的軌道,或可完成其歷程;但人類本身卻又不同,因為人類即使在似將達到目標之際,舊任務仍會重新出現,而領域將會更廣,意義將會更深。

意大利

我們現在的目標則是要演示這出偉大歷史劇的最後一幕,敘說由北方大陸伸入地中海的這個中央半島之古代史。這個半島,乃由西阿爾卑斯山南伸的支脈,亞平寧山系形成。亞平寧山於東西兩海灣之間向東南延伸,西部海灣較寬,東部較窄;山峰於東部海灣附近之阿布魯奇達於最高點,然而甚少到達終年積雪線之處。從阿布魯奇起,高山連綿南走,然後下傾,形成丘陵村野,分支為二,向東西,為略近平坦之連綿高地,向南則為凹凸不平淩亂斷續小丘,而兩者均以狹窄之半島止於地中海。

北方,阿爾卑斯與亞平寧之間,平野浩坦,直至阿布魯奇;然而此處並非早期羅馬史演示之地。意大利古代北方邊界並非阿爾卑斯,而系亞平寧。亞平寧山系寬廣緩鋪,山谷與台地甚多,山谷台地之間又有易行之隘口相接。附近之緩坡及東南西三方海岸更宜安家立業。東海岸的阿普利亞平原,北方被阿布魯奇山系封鎖,只有加爾幹諾突陡的山脊將之突破;這片平原平緩舒伸,海岸少有曲折與河口。南岸,於兩半島之間,為廣闊低地,缺乏港口,但多水而肥沃,與內陸丘陵曠野相接。西岸則幅員廣大,有溪流間隔,以台伯河為主流。海浪與火山形成的山谷、港口與海島,在伊特魯裏亞、拉丁姆和坎帕尼亞諸區形成意大利本土的精華。坎帕尼亞南方山勢漸低,至第勒尼安海,陸地幾乎與海面等高。復次,西西裏島與意大利相接,其關系如伯羅奔尼撒與希臘;此西西裏乃地中海最大最美之島嶼,內陸為山嶽及部分沙漠,島嶼之四周,則為寬闊而肥美之海岸,尤以東方與南方為最,乃火山所造。從地理觀點言之,西西裏諸山實乃亞平寧山之續脈,幾乎未為狹窄之海峽所中斷;就歷史觀點言之,則西西裏自早期即是意大利之部分,亦如伯羅奔尼撒為希臘之部分——而也為相同民族之競技場,高等文明之所在地。

意大利半島山丘平緩,空氣新鮮,與希臘半島亦復相似。但其海岸發展則不及希臘,缺乏島嶼與港口,因而航海術次於希臘人。然意大利有肥沃之沖積平原與多水草之山坡地,宜於農牧。此地亦如希臘,為高貴土地,能激發人之精力,並予以報答,為遠征鋪路,亦為家居奠定基礎。

希臘半島傾向東方,意大利半島則傾向西方。在希臘,伊庇魯斯與阿卡爾納尼亞海岸僅屬次要,在意大利,阿普利亞與梅薩比海岸亦然;在希臘,歷史發展主區——阿提卡與馬其頓面向東方,而意大利歷史發展之主區——伊特魯裏亞、拉丁姆和坎帕尼亞——則面向西方。因此,這兩個幾為姐妹的鄰邦,竟似背道而馳。盡管肉眼足以從奧特朗托察見阿克羅塞勞尼亞群山,然而意大利與希臘兩邦最早之接觸卻非經由兩半島間之亞德裏亞海,而系由其他路途。歷史中各民族之傾向常為其地理環境所影響,意大利與希臘亦不例外。此二大族乃古代文明之所由出,而其光輝與種子則一者投向東方,一者投向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