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由已開發或發展中的資本主義核心地帶決定其步調的世界經濟,非常容易變成一個由“先進地區”支配“落後地區”的世界,簡而言之,也就是變成一個帝國的世界。但是,矛盾的是,1875—1914年這段時期之所以可稱為“帝國的年代”,不僅是因為它發展出一種新的帝國主義,同時也基於另一個老式得多的理由。在世界近代史上,正式自稱為“皇帝”,或在西方外交官眼中配得上“皇帝”這個稱號的統治者人數,恐怕正是在這段時期達到最大值。

在歐洲,德國、奧匈帝國、俄國、土耳其和(就其作為印度領主而論的)英國的統治者,都自稱是“皇帝”。其中有兩個(德國和英印)乃是19世紀70年代的新產物。它們沖抵了拿破侖三世的“第二帝國”終結的損失,而且還綽綽有余。在歐洲以外的地區,中國、日本、波斯以及埃塞俄比亞和摩洛哥,習慣上其統治者也被承認有此稱號。而在1889年之前,巴西還有一個美洲皇帝存在。我們也許還可在這張名單上加上一到兩個更為虛幻的“皇帝”。1918年時,這張名單中的5個已經消失。而如今(1987年),在這群精選出來的超級君主當中,只剩下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亦即日本天皇,這個日本皇帝的政治姿態甚低,而政治影響力也無關緊要。[摩洛哥的蘇丹比較喜歡“國王”(king)的稱號。伊斯蘭教世界其他的小蘇丹,都不會也不可能被視為“諸王之王”。]

在比較重要的意義上,本書所論時期顯然是一個新型的帝國時代——殖民帝國的時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軍事霸權,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不曾遭遇到嚴重挑戰,但是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的25年間,西方國家還不曾企圖將這種霸權正式轉化為有系統的征伐、兼並和統治。1880—1914年間,這種有計劃的侵略野心開始出現,而歐洲和美洲以外的絕大部分,都被瓜分成一小撮國家——主要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美國和日本——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管轄區。在某種程度上,這一過程所犧牲的乃是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前工業時代的歐洲殖民帝國。西班牙雖企圖延伸它在西北非所控制的領地,然而它的受害還是比葡萄牙嚴重。不過葡萄牙在非洲的主要領地[安哥拉(Angola)和莫桑比克(Mozambrique)]之所以能保存下來,主要是由於它們的近代競爭對手無法在如何瓜分它們的問題上達成協議。可是1898年時,卻沒有類似的競爭可以阻止美國奪取西班牙帝國在美洲的遺跡(古巴、波多黎各)以及在太平洋的遺跡(菲律賓)。在名義上,亞洲偉大的傳統帝國大致仍保持獨立,不過西方列強已在其領土內割劃出一塊塊“勢力範圍”,乃至直接管轄區;這樣的區域有時甚至可涵蓋其所有領土(如在1907年英、俄、波斯協議中所規定的)。事實上,這些國家在軍事和政治上的無能,使這種變相占領的方式被視為理所當然。它們之所以還能維持名義上的獨立,或是因為它們是方便的緩沖國(如暹羅——現在的泰國——將英國和法國的東南亞殖民地分隔開來,或如阿富汗隔開了英國和俄國);或是因為敵對的帝國強權無法對分割的方式達成協議;或是僅僅因為它們的面積太大。唯一能抗拒正式殖民征服企圖的非歐洲國家是埃塞俄比亞,它曾令意大利這個勢力最弱的帝國主義國家一無進展。

世界上有兩大區域事實上已被完全瓜分:非洲和太平洋地區。太平洋上已無獨立國家,這整個地區當時已完全為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美國以及(擴張規模仍然有限的)日本所瓜分。及至1914年,除了埃塞俄比亞、無關緊要的西非利比裏亞共和國,以及部分摩洛哥尚未完全被征服以外,非洲已完全屬於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葡萄牙和(多少沾點兒邊的)西班牙所有。如前所述,亞洲仍保持了大部分名義上的獨立地區,雖然較古老的歐洲帝國已開始從其原有的領地當中進行擴張或連接工作:例如英國將緬甸並入它的印度帝國,並且在中國西藏地區、波斯和波斯灣地區建立或加強它的勢力範圍;俄國則是深入中亞,並(較不成功地)延伸至太平洋岸的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荷蘭人在印尼的邊遠區域建立了更堅實的控制;法國征服了中南半島(拿破侖三世在位時所發動),日本借由犧牲中國在朝鮮和台灣地區的權益(1895年)以及犧牲俄國的權益,建立了兩個幾乎是全新的帝國。地球上只有一個廣大地區還大致未受到這個瓜分過程的影響。就這方面來說,1914年的美洲,和1875年乃至19世紀20年代並沒有什麽不同。除了加拿大、加勒比海群島(Caribbean Islands)以及加勒比海沿海地區以外,美洲擁有一群獨特的獨立自主共和國,而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國家的政治地位除了它們的鄰國外,也很少為人所看重。它們在經濟上是已開發世界的附庸一事,再明顯不過。可是,即使是越來越致力在這個廣大地區維護其政治和軍事霸權的美國,也沒有認真考慮過要將它加以征服或統治。美國唯一直接兼並的地區僅限於波多黎各(古巴仍保有名義上的獨立)以及新開鑿的巴拿馬運河(Panama Canal)兩側。這片土地乃是另一個小型的名義上獨立的共和國的一部分。由於一場輕而易舉便告成功的地方革命,這個小獨立共和國得以與面積大得多的哥倫比亞(Colombia)分開。在拉丁美洲,列強的經濟控制和必要的政治強大壓力,都是在沒有正式征服的情況下取得的。當然,美洲也是當時地球上唯一沒有列強激烈競爭的廣大地區。除了英國以外,其他歐洲國家在美洲所擁有的殖民地都不超過18世紀殖民帝國的零星遺跡(主要是加勒比海),而這些遺跡多半沒有重大的經濟或其他重要性。英國和其他任何國家,都不認為有什麽好理由值得去向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挑戰並進而與美國為敵。(門羅主義是美國政府於1823年正式提出的,其後又予以重述和修訂。宣言中表示美國對於任何歐洲列強在西半球的殖民和政治幹預都將予以反抗。後來該主義遂被引申為美國是西半球上唯一有權力在任何地方進行幹預的強國。隨著美國國勢日益增強,歐洲國家也越來越不敢對門羅主義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