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由主義的衰落(第2/18頁)

不過,選舉式的代議政權在當時的確相當普遍。然而,從墨索裏尼所謂的“進軍羅馬”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軸心國勢力達於巔峰的20年間,自由政治制度的盛況卻發生災變,開始快速地消退。

1918—1920年間,歐洲有兩國的立法議會遭到解散,或不再行使職權。到了20年代,這個數字變成6國;30年代變為9國。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占領之下,又有5國憲政宣告失敗。簡單地說,兩次大戰之間的年代裏,唯一不曾間斷並有效行使民主政治的歐洲國家,只有英國、芬蘭(勉強而已)、愛爾蘭自由邦(Irish Free State)、瑞典和瑞士而已。

至於集中了另一群獨立國的美洲地區,情況則比較不一致,但與民主制度的進展也絕對相去甚遠,能夠一貫維持憲政體制而非獨裁的國家的名單極短,只有加拿大、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美國,以及經常被眾人忘掉的“南美瑞士”暨南美唯一真正的民主國家——烏拉圭(Uruguay)。我們最多只能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畢,南美的政局忽而向左,忽而往右。除此之外,全球其他地區多為殖民世界,因此根本就不算自由主義的政權,即使以前曾經有過自由主義意識的憲法,如今也日益遠去了。1930—1931年間,日本政權被自由派拱手讓給軍國主義勢力。泰國則試驗性地邁出步伐,往立憲之路小試幾步。20年代初期,土耳其政權落入新派軍事領導人凱末爾的手中,凱末爾力倡現代化,卻絕不容任何選舉影響他的大業。總而言之,橫貫亞、非、大洋洲三個大陸,只有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始終一貫民主。至於位於非洲的南非,由於絕大多數民眾都被排除在白人憲政之外,故也算不得真正民主。

簡單地說,縱貫整個大災難的時代,政治自由主義在各地面臨大撤退,到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國總理寶座之際,自由陣營敗退之勢更加劇了。1920年時,全世界原本一共約有35國擁有民選的立憲政體(至於確切數字,得依拉丁美洲那幾個共和國的定義而定)。到了1938年,卻只剩下17國左右了。再到1944年,全球64個國家當中,恐怕僅余12個民主憲政國家。政治趨勢實在再為明顯不過。

共產主義運動,往往被視作1945—1989年間對自由政體最大的威脅。基於這項假定,我們便有必要提醒自己,回到兩次大戰之間的年代,自由政體的大敵,其實卻是右派的政治勢力。所謂“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一詞,原本是用來形容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或起源於該黨對自己的提法。這個名詞,一直到1945年以前,都只限用在法西斯式政權身上。當時的蘇俄與世隔絕(1922年起,改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SSR),根本無力向外擴展共產主義。斯大林當政之後,蘇聯更無意向外擴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列寧主義派(或其他任何派別)領導的社會革命一度短暫弄潮,隨即銷聲匿跡。而(馬克思主義)社會民主運動則搖身一變,從顛覆勢力轉而成為維持國家的力量,其心向民主,實在無可懷疑。在許多國家的工人運動裏面,共產黨都居於少數黨地位。難得有幾個勢力強大的,卻往往難逃被鎮壓的命運。社會革命的力量的確可畏,共產黨在社會革命中扮演的角色也令人疑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掀起的革命風暴,都證實這種擔憂絕非過慮。可是回到兩次大戰之間自由主義大衰退的20年間,但凡可以算作自由民主的政權,沒有一個是被左派推翻的。[1] 這段時間,最大的危險純粹來自右派。而當時的右派,不但危及立憲代議制的政體,更在思想意識上,對民主自由所依存的自由文明構成莫大威脅。其勢甚囂塵上,極有發展成世界性政治運動的潛力。僅用“法西斯”一詞,已經不足以概括這股風潮。但若說法西斯與其無關,卻也又不盡然。

法西斯不足以概括這股風潮,因為當時起而傾覆自由派政權之流並非均屬法西斯一派。法西斯脫不了幹系,則因為不論首創其名號的意大利式法西斯,或後來沿襲法西斯作風的德意志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通常簡稱國社黨、納粹黨),都對其他反自由的勢力群起效尤起到了刺激作用。意德兩國的法西斯黨派政權,不但支持各國的極右派,更為國際右派帶來一股歷史的自豪感:30年代右派之盛,當時看來顯然就是人類未來希望所寄。某位政治學泰鬥說得好:“東歐的獨裁君主、官吏、軍人,還有(西班牙的)佛朗哥,紛紛以法西斯為師……實在事出有因,絕非偶然啊。”(Linz,1975,p.206.)

拉丁美洲的軍事政變,屬於比較傳統的武力顛覆政權形式。接班上台之人,往往是不具特定政治主張的獨裁者或軍事將領。除此之外,當時推翻自由民主政權的勢力,一共可分三類。這三類勢力,一律反對社會革命,而它們之所以興起,實歸因於對1917—1920年摧毀舊社會之風潮的反動。這三股勢力也全屬獨裁統治,對自由政體懷有極大敵意,不過某些時候,其動機所在,往往出自實際的考慮,而非原則的分歧。老派的反動人士,雖然會出面禁止某些黨派的活動,尤其是共產黨的組織,但通常不會將所有黨派一律趕盡殺絕。1919年,匈牙利的蘇維埃式共和國曇花一現,很快告終,保守派霍爾蒂(Horthy)上台執政。霍氏的頭銜是海軍上將,並稱匈牙利依然是個王國,雖然這個王國既無國王,也乏海軍。霍爾蒂以集權治國,維持18世紀寡頭政治的老形式,雖有國會,卻不民主。而三類右派政權,也都對軍警部門青睞有加,特別倚重軍人武夫。因為這些人可以直接防禦顛覆力量,事實上,軍人也往往為擁立右派的最大勢力。各類右派之間,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推崇國家主義。仇外、戰敗、帝國衰落,固然是造成國家至上思想盛行的一部分原因,但揮舞國旗呐喊,又何嘗不是建立統治地位,並贏取民心的最佳手段?不過雖有很多相同,這三種右派依然有其相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