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第4/6頁)

當燕、趙對秦作最後掙紮時,無暇顧及塞外。始皇初並六國忙著輯綏內部,也暫把邊事拋開。因此胡人得到復興的機會。舊時趙武靈王取自匈奴的河套一帶,復歸於匈奴。始皇三十二年,甚至聽到“亡秦者胡”的讖語。於是始皇派蒙恬領兵三十萬北征。不久把河套收復,並且進展至套外,始皇將新得的土地,設了九原郡。為謀北邊的一勞永逸,始皇於三十三四年間,又經始兩件宏大的工程:其一是從河套外的九原郡治,築了一條“直道”達到關內的雲陽(今陜西淳化縣西北,從此至鹹陽有涇,渭可通),長一千八百裏;其二是把燕、趙北界的長城,和秦國舊有的西北邊城,大加修葺,並且把它們連接起來,傍山險,填溪谷,西起隴西郡的臨洮(今甘肅岷縣境),東迄遼東郡的碣石(在渤海岸朝鮮境),成功了有名的“萬裏長城”。

始皇的經營北邊有一半是防守性質,但他的開辟南徼,則是純粹的侵略。

現在的兩廣和安南,在秦時是“百越”(越與粵通)種族所居。這些種族和浙江的於越,大約是同出一系的,但文化則較於越遠為落後。他們在秦以前的歷史完全是空白。在秦時,他們還過著半漁獵,半耕稼的生活;他們還仰賴中國的銅鐵器,尤其是田器。他們還要從中國輸入馬、牛、羊,可見牧畜業在他們中間還沒發達。不像北方遊牧民族的獷悍,也沒有胡地生活的艱難,他們絕不致成為秦帝國的邊患。但始皇卻不肯放過他們。滅六國後不久(二十六年?)即派尉屠雎領著五十萬大軍去征百越,並派監祿鑿渠通湘、漓二水(漓水是珠江的上遊),以便輸運。秦軍所向無敵,越人逃匿於深山叢林中。秦軍久戍,糧食不繼,士卒疲餓。越人乘機半夜出擊,大敗秦軍,殺屠雎。但始皇續派援兵,終於在三十三年,把百越平定,將他們的土地,分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略當今廣東省,桂林郡略當廣西省,象郡略當安南中北部)。百越置郡之後,當時中國人所知道的世界差不多完全歸到始皇統治之下了。瑯琊台的始皇紀功石刻裏說: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至是竟去事實不遠了。

以上所述一切對外對內的大事業,使全國瞪眼咋舌的大事業,是始皇在十年左右完成的。

第四節帝國的發展與民生

像始皇的勵精刻苦,在歷代君主中,確是罕見,國事無論大小,他都要親自裁決,有一個時期,他每日用衡石秤出一定分量的文牘,非批閱完了不肯休息。他在帝位的十二年中,有五年巡行在外;北邊去到長城的盡頭——碣石,南邊去到衡山和會稽嶺。他覺得自己的勞碌,無非是為著百姓的康寧。他對自己的期待,不僅是一個英君,而且是一個聖主。他唯恐自己的功德給時間湮沒。他二十八年東巡時,登嶧山,和鄒魯的儒生商議立石刻詞,給自己表揚;此後,所到的勝地,大抵置有同類的紀念物。我們從這些銘文(現存的有嶧山、泰山、之罘、瑯琊、碣石、會稽六處的刻石文;原石惟瑯琊的存一斷片)可以看見始皇的抱負,他“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他“憂恤黔首(秦稱庶民為黔首),朝夕不懈”。他“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而且他對於禮教,也盡了不少的力量。他明立法:“飾者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在他自己看來,人力所能做的好事,他都做了。而且他要做的事,從沒有做不到的。他從沒有一道命令,不成為事實。從沒有一個抗逆他意旨的人,保得住首領。他唯一的缺憾就是志願無盡,而生命有窮。但這也許有補救的辦法。海上不據說有仙人所居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島麽?仙人不有長生不死的藥麽?他即帝位的第三年,就派方士徐福(一作市,音同)帶著童男女數千人,乘著樓船,入海去探求這種仙藥,可惜他們一去渺無消息(後來傳說徐福到了日本,為日本人的祖先,那是不可靠的)。續派的方士回來說,海上有大鮫魚困住船只,所以到不得蓬萊。始皇便派弓箭手跟他們入海,遇著這類可惡的動物便用連弩去射。但蓬萊還是找尋不著。

始皇只管忙著去求長生,他所“憂恤”的黔首卻似乎不識好歹,只盼望他速死!始皇三十六年,東郡(河北山東毗連的一帶),落了一塊隕石,就有人在上面刻了“始皇死而地分”六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