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第5/9頁)

成湯的先世累代為部族長。他的先十四代祖契與禹同時,以蕃(今河北平山附近)為根據地。契子昭明遷於砥石(今河北砥水流域),繼遷於商(今河南商丘),“天邑商”,及商朝之得名由此。昭明子相土是一雄材大略的君長,曾大啟疆宇,以相(在今安陽西十五裏)為東都。可惜他的功業的記錄只剩下他的後裔的兩句頌詩: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此時的海外說不定就是遼東或朝鮮。後來商朝亡後,王弟箕子能逃入朝鮮而歷世君臨其地,莫不是因為商人原先在那裏有些根據?相土以後兩三百年間,商人的事跡無考,也許這是他們的中衰時代(傳說相土發明以馬駕車,又他的後裔王亥——也是成湯的先世——發明以牛駕車)。到了成湯才復把商人帶領到歷史上,他從商北遷於亳,繼滅了北方的若幹鄰族,然後向夏進攻,夏主桀兵敗,被他放逐於南巢(在今安徽巢縣東北五裏)而死,夏朝於此終結。

我們若從夏朝再往上溯,則見歷史的線索迷失於離奇的神話和理想化的傳說中不可析辨了。凡此種種,本書自宜從略。但其中有一部分和後來歷史的外表,頗有關系,應當附帶敘及。

據說禹所繼承的君主是舜,國號虞,舜所繼承的是堯,國號唐。當堯舜之世,天下為公,而不是一定一姓所得私有的。堯怎樣獲得帝位,傳說沒有照顧到。舜本是歷山(在今山東)的農夫,有一串故事(這裏從略)表明他是一個理想的孝子和理想的賢兄,又有一串故事(例如他在哪裏耕種,哪裏的農人便互相讓界;他在哪裏打漁,哪裏的漁人便互相讓屋;他在哪裏造陶器,哪裏的陶工便不造劣器。)表明他是一個理想的領袖。帝堯聞得他的聖明,便把他召到朝廷裏來,把兩個女兒同時嫁給他,試他治家的能力;並拿重要的職位去試他政治的能力。他果然家庭雍睦任事稱職。堯老了,便告退,把帝位推讓給他。堯的時候有一場普遍於全“中國”的大水災。禹父鯀,因治水無功,被處死刑,禹繼承了他父親的任務終於把水患平定。禹治水的工作凡歷十三年,在這期間,曾三次走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並且聽到新產的兒子在呱呱地哭呢。後來舜照堯的舊例,把帝位推讓給禹。禹在死前,也照例選定了一位益做自己的繼承者。但禹死後,百姓不擁戴益,而擁戴禹的兒子啟,於是啟踐登了帝位(一說益和啟爭位,為啟所殺)。舊例一破便不再回復了。這便是堯舜“禪讓”的故事。

還有一位值得提到的傳說中重要人物,那是黃帝。他所占故事中的時代雖在堯舜之先,他的創造卻似在堯舜之後。照傳說的一種系譜(《史記·五帝本紀》),他是堯的高祖,舜的八世祖,禹的高祖(舜反比禹低三輩,這很奇怪),也是商周兩朝王室的遠祖,並且成了後來許多向化的外族的祖先。黃帝和他左右的一班人物並且是許多文化成分的創造者,例如他發明舟、車、羅盤、陣法、占星術和許多政治的制度;他的妃嫘祖最初教人養蠶織絲;他的諸臣分別發明文字、算術、歷法、甲子和種種樂器。總之,他不獨是中國人的共祖,並且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他的功用是把中國古代史大大地簡單化了。

第三節周朝的興起

現在讓我們離開想象,回到事實。

當商朝最末的一百年間,在渭水的流域,興起了一個強國,號為周。周字的古文象田中有種植之形,表示這國族是以農業見長。周王室的始祖後稷(姬姓),乃是一個著名的農師(傳說與禹同時),死後被周人奉為農神的。後稷的子孫輾轉遷徙於涇渭一帶;至古公亶父(後來追稱太王),原居於豳(今陜西邠縣附近),因受不了鬼方侵迫,率眾遷居岐山(在今陜西岐山縣境)之下。這一帶地方蓋特別肥沃,所以後來周人歌詠它道: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

以一個擅長農業的民族,經過移民的選擇,來到肥沃土地,而且飽經憂患,勤奮圖存,故不數十年間,便蔚為一個富強之國。到了古公子季歷(後來追稱王季)在位時,竟大敗鬼方,俘其酋長二十人了。古公在豳,還住地穴,其時周人的文化可想而知。遷岐之後,他們開始有宮室、宗廟和城郭了。季歷及其子昌(後來追稱文王)皆與商朝聯婚,這促進了周人對商文化的接受,也即促進了周人的開化。

至少自古公以下,周為商朝的諸侯之一,故蔔辭中有“令周侯”的記錄。舊載季歷及昌皆受商命為“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當是可信。但蔔辭中屢有“寇周”的記載,可見商與周的關系並不常是和諧的。舊載古公即有“翦商”的企圖。蓋周自強盛以來,即以東向發展為一貫之國策。古公和季歷的雄圖的表現,於史無考,但西伯昌的遠略尚可窺見一斑。他在逝世前九年,自稱接受了天命,改元紀年。此後六年之間,他至少滅掉了四個商朝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