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它的特點、規律和情況(第5/8頁)

現代科學知識對地殼的過去的起源和將來的變遷一無所知。我們也不必再去研究火山,希望從中找到地球內部構造的材料(我們的祖先曾這樣幻想),因為我們已經知道,火山並不是那些被人們認為的地球內部的熱物質的出口。打一個可能會讓人討厭的比喻,火山就是地球表面的膿腫,雖然腐爛疼痛,但這只是局部的問題,而不是身體內部的毛病(這是作者因受當時的科學水平所限而得出的錯誤認識,因為火山就是由地球內部巖漿噴出地面而形成的——譯者注)。

目前世界上大概還有320座活火山。原來有400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部分活火山漸漸沒有了活力而退隱了,進入普通山峰的行列。

地表就像一塊多孔的海綿

大多數火山位於沿海地區。事實上,大部分地殼活動頻繁的地區都在海洋附近,例如日本就是一系列的島嶼(據地震儀檢測,日本平均每天發生4次輕微火山震動,每年發生1447次),最近火山爆發結果最慘痛的地方——馬提尼克和喀拉喀托——也是在大洋中央。

由於大多數火山都瀕臨海洋,人們就想當然地認為,火山噴發是由於海水滲入地球內部而引起的劇烈爆炸,使巖漿、蒸汽之類的東西噴發四溢,造成災難性後果,但是後來我們發現,還有一些活動頻繁的火山卻與海洋相隔很遠,於是上述理論也就不攻自破了。

另外,關於地球的表面,又是怎麽回事呢?過去,我們總是誇誇其談,說那些巖石超越了時間而亙古不變,以至於我們把不變的事物說成“堅如磐石”。然而,現代科學卻讓這種說法變得並不是那麽信心十足,它認為,巖石是在不斷變遷的。由於風吹日曬,山峰正在以每千年減少3英寸的速度變矮,如果沒有反作用力在抵消這種侵蝕作用,那些古老的山巒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消失了。即使是喜馬拉雅山脈也會在1.16億年後變為平地。所以,反作用力是存在的,而且力量巨大。

山脈的隆起和銷蝕

為了對地表運動有個起碼的概念,請你拿出半打幹凈的手帕,將它們平整地攤在桌上,然後用手從兩邊向中間慢慢地拉動這半打手帕。你會發現,這堆手帕上出現了一大堆奇形怪狀的褶皺,有的像凸起的山峰,有的像低谷,還有的層層疊疊貌似丘陵。這些手帕上的褶皺就像我們的地表。地殼是地球這個巨大物體的一部分,在太空中高速運轉,它也在不斷地喪失熱量,隨著熱量的散失,就會緩慢地緊縮,由此引起褶曲變形,就像一堆手帕被擠在一起那樣。

據目前最權威的猜想(只不過是猜想而已),地球自形成之日起,其直徑已經縮小了大約30英裏。作為直線距離,也許你認為30英裏並不算太長,但是請記住,我們正在討論的是一個巨大的曲面。地球表面積是1.9695億平方英裏,如果它的直徑出現縮小了幾碼這樣的變故,就會引發一場巨大的災難,足以毀滅全體人類。幸運的是,自然界是在一點一點地創造著她的奇跡,她會巧妙地保持著整個世界恰當的平衡。如果她要使一片水面幹涸(美國的鹽湖就在迅速地幹涸,而瑞士的康斯坦丁湖在10萬年後也將消失得無影無蹤),她會在另一個地方創造一片新的水面;當她要磨平一段山脈(歐洲中部的阿爾卑斯山將在6000萬年之後變得像美國大平原一樣平坦),她還會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再創造出一座高山。至少我們相信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地殼的運動是如此緩慢而漫長,以至於我們無法觀察到正在進行中的細微變遷。

不過,情況也並不總是如此。大自然本身雖然這樣悠然自得,不慌不忙,但是,在人的推動和誘導下,她有時也焦躁得可怕。現在人已經發展到如此文明的地步,發明出蒸汽機和炸藥包這些小玩意兒,於是地表在轉瞬間就不得不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我們的曾祖父和曾祖母能夠回到我們的世界與我們共度佳節,我相信,他們肯定認不出自己的牧場和花園了。我們對木材的如此貪婪,以至於無情地剝光了一片又一片山區的綠衣,將森林和灌木無情地砍伐殆盡,將連綿青山化為原始荒野。因為一旦森林消失,原來附著於巖石表層的肥沃土壤就會被雨刷得幹幹凈凈,露出貧瘠的山脊,並對周邊地區構成巨大的威脅。雨水沒有了草皮和樹根,便會化為洶湧的洪流,從山頂湧進山谷和平原,吞噬著它遇到的一切東西,以致生靈塗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