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地球:它的特點、規律和情況

古代的人們深信:“地球是一個小小的暗色物體,孤懸在宇宙間。”

事實上,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圓球體”,而是一個“橢圓體”,它與圓球的形狀相似,但它是兩極稍扁的球體。什麽是“兩極”呢?將一根毛衣針筆直地從蘋果或者橘子的中間穿過,毛衣針穿入和穿出的地方就是該物體的“兩極”。地球的一個極點位於深海的中間(北極),另一個極點位於高原的峰尖(南極)。

至於兩極部位的“扁平”問題,你大可忽略不計,因為兩極間的長度只比赤道直徑短三百分之一。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個直徑為三英尺的大地球儀(一般這樣巨大的地球儀在商店中是買不到的,博物館中才有),你會發現,它的軸只比它的赤道直徑短八分之一英寸,這樣小的差距幾乎是看不出來的,除非其做工特別的精細。

雖然這個差距使那些極地探險者和地理學研究者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但對於本書的讀者而言,知道這些就足夠了。你的物理老師的實驗室裏也許有個儀器會向你展示,哪怕是一粒微塵在沿著它的軸自轉,它的兩極也會變得自然扁平。去請教你的老師吧,讓他給你作一次演示,這樣會省得你親自到兩極作實地考察。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行星(planet)。“planet”這個詞是從希臘人那裏流傳來的。他們很早就觀察到(或者他們以為自己觀察到),有些星星不停地在天際中運轉,而有的則靜止不動。於是,他們稱前者為“行星”(planets),或者“遊星”(wanderers),稱後者為“恒星”(fixed stars),由於當時希臘人沒有望遠鏡,不可能觀察到恒星的運行。至於“星星”(star)這個詞的來源也許與梵語的一個詞根“點綴”有關:點點繁星就像點綴天空的小火苗。現已無從考證,但這個比喻確實相當美麗而貼切。

地球繞著太陽運轉,從太陽那兒攝取光與熱。太陽的體積是太陽系其他所有行星總和的700倍還要多,其表面溫度接近6000℃,所以它給予地球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光和熱,我們也不必為了獲得的這點微乎其微的恩惠而心懷愧疚。

宇宙

在古代,人們相信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是一塊被汪洋大海包圍著的幹燥陸地,就像穆罕默德的木棺或者斷線的風箏一樣,是完全懸在空中的。對於這種說法,只有少數幾個敢於挑戰真理的希臘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們是第一批自己去思考問題的人)提出質疑。經過幾個世紀艱苦而執著的探索,那些先驅得出結論:地球不是扁平的圓盤,而是一個球體;它不是靜止地懸在空中,也不是整個宇宙的中心,而是以相當快的速度圍繞著一個更大的叫做太陽的球體在不停地運轉。

與此同時,他們指出,那些與所謂靜止的恒星相對而言在運動著的星星並不是在圍繞地球運轉。實際上,這些發光的小天體和地球一樣,是共同圍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它們與地球一樣同屬於太陽系家族,遵循著同一種運行規律(這種規律決定著我們的日常作息,包括何時起床、何時入睡),沿著各自既定的軌道運行,如果偏離了這個軌道,就會毀滅。

那幾個小點就是我們所知的宇宙的全部

在羅馬帝國的最後200年裏,知識階層已經把這假說當成顛撲不破的真理,因為它是令人信服的,但是在四五世紀教會日益強大後,誰再宣揚這樣的觀點就極端危險了。如果有誰宣揚地球是圓形的,他就性命難保了。但是,我們不應該因此而過於苛責教會,因為那些教會最早的皈依者,大都是來自當時社會中的蒙昧的一些階層,他們堅定地相信:世界末日即將到來,耶穌將為了自己的子民回到他當初受難的地方,重審人間善惡,榮耀地重返塵世。這些基督徒堅信這是世界上唯一的真理。如果事情是這樣的話,那麽地球就是平的;否則,耶穌就得兩次重返塵世,一次到西半球,一次到東半球。這樣的事情簡直荒謬絕倫,褻瀆神靈。因此,地球絕不可能是個圓球。

教會用了近千年的時間不遺余力地教導他的信徒:地球是個平的圓盤,是宇宙的中心。當時的知識分子,在那些在修道院裏的學者和新興城市中的天文學家中,他們並沒有放棄古希臘的地圓學說,只是他們並不敢公開談論這個話題。因為他們明白,公開討論這個話題只會打破數以百萬的蒙昧市民的平靜生活,而且還無濟於事。

但是,自此之後,基督徒們,除了個別的頑固者,還是逐漸地、不得不接受了地圓學說。到了15世紀末,古希臘的這個學說已經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同。它是建立在如下的觀察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