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藝術(第4/5頁)

行吟詩人

埃及人、巴比倫人及古代的猶太人都曾是酷愛音樂的民族。他們甚至能將不同的樂器組合成一個正規的樂隊。可希臘人對這些野蠻的外國噪音大皺眉頭。他們喜歡聆聽別人朗誦荷馬和品達的恢弘詩歌。朗誦中,他們允許用裏拉(古希臘的一種豎琴,所有弦樂器裏最不好聽的一種)伴奏,不過這也僅僅是在不引起公眾反對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可羅馬人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晚餐和聚會中伴以管弦樂,而且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大部分樂器,多數都是他們發明的。早期的教會並不喜歡羅馬音樂,因為它帶有太多剛剛被摧毀的異教世界的邪惡氣息。由全體教徒誦唱的幾首聖歌,就是三四世紀的所有主教們所能容忍的幾所歌曲。由於沒有樂器伴奏,教徒們很容易唱跑調,因此教會允許使用風琴伴奏。這是2世紀的發明,由一組排簫和一對風箱構成。

接下來是大遷徙的時代。最後一批羅馬音樂家要麽被殺,要麽淪為走村串巷的流浪藝人。他們在大街上表演,從一個城市流浪到另一個城市,像現代渡船上的豎琴手一樣討幾個銅板為生。

到中世紀晚期,一個更世俗化的文明在城市裏復興了,這對音樂家提出了新的需求。一些如羊角號一類的樂器,本來僅用於作戰爭和狩獵中發送信號的,此時經過不斷改進,可以在舞廳或者宴會中演奏出心曠神怡的樂曲。有一種以馬鬃為弦的弓就是老式的吉他,它是所有弦樂器裏面最古老的一種,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和亞述時代。到中世紀晚期,這種六弦樂器發展成我們現代的四弦小提琴,而在18世紀的斯特拉迪瓦利及其他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家手裏,變得更加完美。

最後,現代鋼琴被發明出來了。它是所有樂器裏最為普及的一種,曾跟隨熱愛音樂的人們來到野外或格陵蘭島的冰天雪地。風琴是所有鍵盤樂器的始祖。當風琴樂手演奏時,需要另一個人在旁拉動風箱與之配合(如今這項工作已由電力來幫忙完成)。於是,當時的音樂家開始尋找到一種簡便而不受環境影響的樂器,幫助他們培訓諸多教堂唱詩班的學員。在偉大的11世紀,阿雷佐(詩人彼特拉克的誕生地)的一個名為奎多的本尼迪克派僧侶發明了一個現代音樂的注釋體系,而且一直沿用到現在。在11世紀的某個時期,當人們對音樂的興趣日益廣泛,第一件鍵弦合一的樂器應運而生。它發出的叮咚的聲音,想必和現代任何一家玩具店都可以買到的兒童鋼琴發出的悅耳聲音一樣。在維也納,中世紀的流浪音樂家們(他們曾被視為變戲法的人、玩紙牌的人的同類)於1288年首次組織了獨立的音樂家行會。也就是在這裏,小小的一弦琴被改進成現代斯坦威鋼琴的直接前身,當時它被通稱為“擊弦古鋼琴”(因為它配有琴鍵)。它從奧地利傳入意大利,在意大利被改進成“斯皮內特”,即鋼琴。其得名源自它的發明者——威尼斯人喬萬尼·斯皮內特。到了18世紀(大約在18世紀的1709年至1720年間),巴爾托洛梅·克裏斯托福裏發明出一種“鍵盤式樂器”,使演奏者能同時奏出強音和弱音,在意大利語中,就是“pi-ano”和“forte”。這種樂器幾經改進就變成了我們現代的鋼琴“pianoforte”或者“piano”。

這樣,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了一種在幾年之內就能掌握的便於演奏的樂器。它不像豎琴和提琴一樣需要不斷調音,而且比中世紀的大號、單簧管、長號和雙簧管的音色要好聽得多。正同留聲機使成百上千萬的人們迷上音樂一樣,早期的鋼琴也把音樂知識傳播到更廣闊的圈子。音樂成了每個有教養的人的必修課,王公和富商還擁有自己的私人樂隊。音樂家也不再是四處流浪的“行吟詩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社會中備受尊敬。後來,戲劇演出也配上了音樂,這樣現代歌劇也就誕生了。最初,只有少數非常富有的王公貴族付得起“歌劇團”的費用。可隨著人們對這一娛樂的興趣日漸增加,許多城市紛紛建起自己的歌劇院。先是意大利人的,後是德國人的歌劇給全體民眾無盡的樂趣。只有少數極為嚴格的基督教教派仍對這一新藝術持有懷疑態度,認為歌劇造成的過分歡樂會腐蝕人們的心靈。

到18世紀中葉,歐洲的音樂生活進入了全面繁榮時期。此時,產生了一位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名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萊比錫市托馬斯教堂的一位普通的風琴師。巴赫為各種樂器創作了許多音樂,從喜劇歌曲、流行舞曲到最莊嚴的聖歌和贊美詩,為我們所有的現代音樂奠定了基礎。1750年他去世以後,莫紮特繼承他的事業。他創作出優美動聽的旋律,常常讓我們聯想起由節奏與和聲編織的美麗花邊。接下來就是路德維西·馮·貝多芬,他是一個充滿悲劇性的人物。他給我們帶來了現代交響樂,遺憾的是他自己卻無緣聆聽自己偉大的作品,因為貧困歲月的一場感冒使他失去了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