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藝術(第2/5頁)

哥特式建築

然而,這種哥特式建築形式卻是藝術真情的最高表達,一直激勵著整個北部歐洲大陸長達數百年。你應該還記得前一章中講過的中世紀晚期人們是如何生活的。除了居住在鄉村的農民之外,就是城市公民或古拉丁語意義上的“部落公民”。在古拉丁語中,“城鎮”的意思就是部落。事實上,這些住在高大城墻與寬闊水深的護城河之內的善良自由民們是真正的部落成員,憑借著整個城市的互助制度,有難同當,有福共享。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城市中,建有神廟的廣場曾經是市民生活的中心。到了中世紀,教堂——上帝的家,成了這樣的中心。我們現代的新教徒,每個星期只去一次教堂,呆上幾小時,所以我們很理解中世紀的教堂對一個社區有多大的意義。那時,當你出生還不到一星期,就會被送到教堂接受洗禮。小時候,你常常去教堂聽講《聖經》中的神聖故事,長大以後,你就自然成了一名教徒。如果你有足夠的錢,你就可以為自己建一座小教堂,裏面供奉自己家族的守護聖人。神聖的教堂日夜開放,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就是現代的一個俱樂部,為市內的所有居民服務。你很可能在教堂與自己心愛的姑娘一見鐘情,她日後成了你美麗的新娘,在高高的祭壇前跟你舉行隆重的婚禮。最後,當你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你會被安葬在這座熟悉的建築的石頭下面。你的子孫會到你的墓前悼念,直到最後的審判日到來的那一天。

由於中世紀教堂不僅是上帝的家,而且是所有市民的日常生活的中心,因此它的式樣應當不同於此前所有的任何建築形式。埃及人、希臘人、羅馬人的神廟只是當地的一個神殿,由於祭司們無需在奧塞西斯、宙斯或朱庛特的塑像前布道,因此用不著能容納大量公眾的內部空間。在古代地中海地區,人們習慣在露天進行所有的宗教活動,但是在北方,陰冷潮濕,天氣惡劣,因而大部分宗教活動只能在教堂內進行。

幾百年來,建築師們一直探索著如何建造空間足夠大的建築物。羅馬的傳統告訴他們,要建造厚重的石墻,上面開一個小窗,以免墻體承受不住自身重量而垮塌。可到了12世紀,十字軍東征開始之後,歐洲的建築師們看到了伊斯蘭建築的尖拱結構,受此啟發,他們構想出一種新的建築風格,使他們第一次有機會造出適合當時頻繁的宗教生活所需的那種建築物。然後,他們在被意大利人輕蔑地指為“哥特式”或“野蠻的”建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這種奇特的風格。為了達到目的,他們發明出一種由“肋骨”支撐的拱頂,可是這樣一個拱頂如果過重的話,很容易把墻壁壓垮,個中的道理就如同一張兒童搖椅坐上了一個136千克重的大胖子一樣,肯定會被壓垮的。為解決這個問題,一些法國建築師決定用大批沉重的石塊來加固墻壁的支撐力,這樣,制成屋頂的墻壁就可以靠在上邊。後來,為進一步保證屋頂的安全,建築師們又發明了所謂的“飛拱”來支撐屋脊。這是一種非常簡易的建築方法,你一看我的插圖就會明白。

這種新的建築物允許開大扇的窗戶。在12世紀,玻璃還是一種非常珍稀的奢侈品,私人建築安裝玻璃窗的非常少,就連貴族的城堡也四壁洞開,因而阻擋不了穿堂風的長驅直入,這就是為什麽那時的人們在室內室外都穿毛皮衣服的原因。

幸運的是,古代地中海人民熟悉的制作彩色玻璃的技術並未完全失傳,此時又重新興起。不久之後,哥特式教堂的窗戶都安上了這種小塊的彩色玻璃,拼成了《聖經》中的故事,並用長長的鐵框固定起來。

就這樣,輝煌壯麗的上帝新家,擠滿了如饑似渴的信眾,這使得宗教重新煥發了空前絕後的生命力。為打造這“上帝之家”和“人間天堂”,人們不惜使用最好的、最昂貴的、最驚奇的材料。那些從羅馬帝國毀滅後就長期失業的雕塑家們,現在又小心謹慎地重返他們高貴的藝術事業。正門、廊柱、扶垛與飛檐上,滿滿地刻著上帝和聖人們的形象。繡工們也開始制作裝飾墻面的掛毯,珠寶商用他們最精湛的手藝裝點聖壇,使之無愧於信徒們的最虔誠的崇拜。畫家們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可惜因為找不到適當的作畫材料,他們只能扼腕長嘆。

正因如此,一段故事留傳下來。

在基督教初期,羅馬人用小塊彩色玻璃拼成圖案,以此裝點他們的廟宇房屋的墻和地,但是這種工藝難度很大,這讓畫家們難以表達自己的情感。所有嘗試過用彩色積木拼圖的孩子們都體會過與這些畫家相同的感受。因此,鑲嵌工藝在中世紀除了俄羅斯之外,便已失傳了。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拜占庭的鑲嵌畫家紛紛逃往俄羅斯,繼續為東正教的教堂作裝飾,直到布爾什維克革命後,一切教堂的修建都停止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