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英國革命

國王的“神授君權”同雖然不那麽神聖卻更為合理的“議會權力”相互爭鬥,結果查理二世被推上斷頭台

最早涉足西北歐的探險者是愷撒。他於公元前55年率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征服了尚為蠻荒之地的英國。在隨後的400年的時間裏,英國一直作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存在。當野蠻部落開始威脅羅馬,頻頻犯境,駐守英國的羅馬士兵就被召回去保衛羅馬本土了。從此以後,英國淪為一個一無政府二無防禦的海外孤島。

德國北部饑寒交迫的撒克遜部落得知這一消息後,他們馬上渡過北海,蜂擁到這個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的島嶼並安家落戶。他們建立起許多獨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取這個名字是因為最早的入侵者是盎格魯人,也就是英格蘭人,還有撒克遜人),但是這些小國家相互間總是爭吵不斷,卻沒有一位國王能夠統一英格蘭。在5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裏,由於缺乏足夠的防禦能力,麥西亞、諾森伯裏、威塞克斯、蘇塞克斯、肯特、東英吉利,還有其他很遠的地方,都不斷遭到斯堪的那維亞海盜的侵襲。到11世紀,英格蘭連同挪威及北日耳曼一起,被並入克努特大帝的大丹麥帝國的版圖。英格蘭最後一絲獨立的希望也破滅了。

英國民族

後來,丹麥人被趕走了。剛剛獲得自由的英格蘭,又第四次被外敵征服了。新的敵人是斯堪的那維亞人的另一系後裔,他們的祖先在10世紀初期入侵法國,建立起諾曼底公國。從很早開始,諾曼底大公威廉就虎視眈眈地盯著這個一海之隔的富饒島嶼了。1066年10月,威廉率軍跨過海峽。同年10月14日發動了黑斯廷戰役,他勢如破竹地徹底摧毀了盎格魯—撒克遜國王。威塞克斯的哈洛德率領的疲弱之師,自封為英格蘭的最高統治者。然而,無論是對威廉本人,還是對安如王朝(也稱金雀花王朝)的繼承者來說,英格蘭並不是自己真正的家園。在他們眼裏,這片島嶼不過是他們在大陸的大片領土的一部分——一塊殖民地。因此,他們不得不將自己的語言和文明強加給這些尚未開化的種族。漸漸地,卑賤的“殖民地”英格蘭的發展逐漸超越其高傲的宗主國“諾曼底祖國”,取得更為重要的地位。

與此同時,法蘭西的國王正千方百計地想除掉這個實際上不過是法國王室的不恭順奴仆的強大鄰居。經過將近100年的激烈戰爭,法國人民在聖女貞德的領導下,終於把這些“外國人”從他們的領土上趕了出去。貞德本人卻在1430年的貢比涅戰役中不幸被俘,被勃艮第俘獲者轉賣給英國士兵,最後被當做女巫處死在火刑柱上。

英國人失去了立足歐洲大陸的有利時機,因此國王們只好將全部的時間用來管理不列顛屬地。另外,因為這個島嶼上的封建貴族們長期糾纏於那些奇特的世仇夙怨(這在中世紀可謂像天花和麻疹一樣普遍),大部分家世古老的封建主紛紛喪命於恐怖的“玫瑰戰爭”。這使得國王們輕而易舉地加強了皇室權力。到15世紀末期,英格蘭已經成為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由都鐸王朝的亨利七世統治著。此人設立的著名的“星法院”曾給國人留下過許多可怕記憶,它運用極其嚴厲的手段鎮壓了貴族殘余想要重新獲得對國家政權的古老影響力的一切圖謀。

1509年,亨利八世接任其父亨利七世成為英格蘭國王。他統治時期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從此,英國從中世紀的一個島國發展壯大成一個現代化的強國。

亨利對宗教一直不感興趣。因為自己的多次離婚,他和教皇發生了許多的摩擦。亨利還借離婚的機會宣布脫離羅馬教廷,使英格蘭教會成為歐洲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教”。在這個教會裏,世俗的統治者也欣然擔當了自己臣民的宗教領袖。這一和平的改革運動發生在1534年,不僅為都鐸王朝得到了長期以來飽受路德派新教徒攻擊的英國神職人員的支持,而且還通過沒收修道院財產而大大增強了王室的實力。同時,亨利還受到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歡迎。

這些自豪而富裕的島國居民,由一道又深又寬的海峽與歐洲大陸安全地隔開,難免心高氣傲,他們不喜歡一切“外國的”的東西,也不願意由一位意大利主教來主宰他們誠實清白的英格蘭靈魂。

1547年,亨利去世,把王位留給年僅10歲的愛德華一世。小國王的監護者們傾向於新式的路德派教義,因而盡其所能地推動新教事業的發展。不過小國王未滿16歲便不幸夭折,由他的姐姐瑪麗繼任王位。瑪麗是當時的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妻子,她上台的第一項舉措就是把新“國教”的主教們全部燒死,並且在其他方面仿效她高貴的西班牙王室丈夫的做法。這為她贏得了“血腥瑪麗”的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