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英國革命(第4/6頁)

1642年1月,查理悄悄離開了倫敦來到鄉村,希望在那裏尋找自己的支持者。國王和議會雙方各組織了一支軍隊,準備在君主的絕對權力和議會的絕對權力之間,決一死戰。在這場鬥爭中,英格蘭勢力最強的宗教派別,即所謂的清教徒們(他們是英國國教徒,盡了最大的努力來純潔他們的教義),很快走到了最前列。一支清教徒組成的“虔誠兵團”由著名的奧利佛·克倫威爾率領。他們憑借嚴明的紀律及對神聖目標的堅定信念,很快成為了反對派陣營的榜樣。查理的軍隊兩次被擊敗。在1645年的納斯比戰役失敗之後,國王狼狽逃到蘇格蘭,卻很快被蘇格蘭人出賣給了英國。

接著是陰謀和反抗時期。蘇格蘭長老會發生了叛亂,反對英格蘭清教徒。1648年8月,克倫威爾在普雷斯頓盆地激戰三晝夜之後,結束了第二次內戰,並攻占了蘇格蘭首都愛丁堡。與此同時,克倫威爾的士兵們早已厭倦了不切實際的談論,不願在宗教辯論上浪費時間,他們決定自己采取行動。他們沖進議會,除掉了議會中所有不贊成清教徒教義的人。於是,舊議會剩下的其他代表控告國王犯了嚴重的叛國罪。上議院拒絕參加審判,因此一個臨時成立的特別審判團判處國王死刑。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神情平靜地從白色大廳走上了斷頭台。那一天,神聖的人民通過自己選出的代表,第一次處死了一位未能對自己在現代國家中的地位做出正確理解的統治者。

國王查理被處死後的那段時期通常被稱作克倫威爾時期。這位開始並不合法的英格蘭獨裁者,於1653年被正式推為護國公。在他統治的5年間,他繼續奉行伊麗莎白女王廣受歡迎的路線。西班牙再度成為英格蘭的主要敵人,向西班牙人開戰變成了一個全國性的神聖大事。

英國的商業和商人的利益被置於最優先考慮的地位,最本質的新教教義得到了切實的維護。在維持英格蘭的國際地位上,克倫威爾是成功的。然而在社會改革方面,他卻遭到慘敗。畢竟,世界是由許多人共同組成的,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極少一致。從長遠來看,這似乎是一種明智的準則。一個僅由少數人組成,由少數人領導並為少數人服務的政府是不可能長久生存的。在反擊國王濫用權力的行動中,清教徒是一支代表進步的正義力量,而一旦作為英格蘭的絕對統治者,他們的嚴苛的信仰原則確實讓人無法忍受。

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他嚴厲的統治已經使得斯圖亞特王朝不費吹灰之力就復辟了他們的舊王朝。事實上,流亡的王室成員受到了人們“救世主”般的歡迎。在他們眼裏,溫和的清教徒們的虔誠枷鎖和查理一世的暴政同樣令人難以忍受。只要斯圖亞特王室的接班人願意忘記他們不幸的已故父輩所一再堅持的“神聖君權”,承認議會在統治國家方面的至高權力,人們還是願意做忠誠的臣民。

整整兩代人為實現這樣的安排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不過斯圖亞特王室顯然沒有從老國王的悲劇中吸取教訓,而且惡習難改。1660年,查理二世回國繼位。他雖然性格溫和,卻是個無能之輩。他天性的懶惰,與生俱來的追求安逸的本性,加上能夠對所有人撒謊,使他暫時避免了與自己的臣民發生公開沖突。1662年,他通過了《統一法案》,將全體不信奉國教的神職人員清除出各自的教區,徹底摧毀了清教徒的勢力。1664年,查理二世又通過了所謂的《秘密集會法令》,以流放西印度群島作為威脅,試圖阻止不信奉國教者出席宗教集會。這看起來又回到了“君權神授”的老路。人民開始流露出過去眾所周知的不滿現象,議會也在為國王提供資金的事情上碰到了很大的困難。

既然無法從一個心懷不滿的議會手中得到資金,查理二世便私下從他的近鄰兼表兄,法國的路易國王那裏借款。他以每年20萬英鎊的代價出賣了他的新教盟友,還暗自得意地嘲笑著議會的那些可憐的傻瓜。

經濟上的獨立,一夜之間使查理國王對自己的力量有了很大的信心。他曾在自己的天主教親戚中流亡了很多年,對他們的宗教信仰不免也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好感。或許,他能使英國回歸對羅馬的信仰。於是,查理頒布了一項《赦罪宣言》,取消了那些壓制天主教徒與異教徒的舊法令。這一行動正好發生在查理的弟弟詹姆斯成為了一名天主教徒的時候。所有這一切不免讓人們產生懷疑。他們開始擔心這是教皇策劃的又一個可怕的陰謀。一股新的騷動正在島上悄悄蔓延。不過大部分人還是希望能夠阻止內戰的再次爆發。因為對他們來說,無論是國王專制,還是天主教信仰,甚至是“君權神授”,都比同一民族同胞之間自相殘殺要好。然而另一群人並沒有這麽寬厚,他們是大家都害怕的異教徒。他們堅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教義,他們的領導者是那些不願看到絕對王權重來的位高權重的貴族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