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佛陀與孔子(第3/3頁)

偉大的道德領袖

他僅僅是一個通情達理、仁愛為懷的人。他喜歡獨自漫遊,用自己忠實的笛子吹出悠遠的曲調。他不強求獲得任何承認,也從未要求過任何人追隨他、崇拜他。他讓我們想起古希臘的哲學家,特別是斯多葛學派的先賢們。這些人同樣相信不求回報的正直生活與正當思考,他們追求的是良心的安寧和靈魂的平靜。

孔子是一位十分寬容的人。他曾主動去拜訪另一位偉大的精神領袖老子。他是道教的創始人,其教義有些像早期中國版本的基督教“金律”。孔子對任何人都不仇視,他教給人們要有高度自律的至高美德。根據孔子的教誨,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是從不允許自己被任何事情給激怒的,他應當承受接受命運帶給他的一切,像那些聖人一樣,明白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會以另一種方式使人受益。

最初,孔子只有幾個學生。逐漸地,願意聆聽他教誨的人越來越多。到公元前478年他去世的時候,中國的幾個皇帝和王子都公開承認他們是孔子的弟子。當基督在伯利恒降生的時候,孔子的哲學已經成為大部分中國人的精神支柱,他的哲學思想至今仍在影響著整個中華民族。當然,如同大多數宗教一樣,孔子的思想也並非以其最初的、純粹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大部分宗教都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基督最初教導人們要謙卑、溫順、棄絕世俗的野心和欲望,但是僅僅過了1500年,基督教會的首腦卻在耗費成百萬的金錢修建豪華宮殿。這與最初伯利恒淒涼的馬槽毫無關系了。

老子以“金律”的思想教化世人。可在不到300年的時間裏,無知的大眾卻將他塑造成一位異常恐怖的神明,將他充滿智慧的思想埋在迷信的垃圾堆裏,這些迷信使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變成了長期的憂慮、害怕與恐怖。

孔子教導學生要孝順父母。不久,他們對追思死去的父母們的興趣,便開始超過了他們對於子孫後代幸福的關注。他們故意背對未來,努力地窺視過去無邊的黑暗。這樣,祖先崇拜開始成為一種正當的宗教體系。他們寧願將小麥和水稻種植在土壤貧瘠的山坡陰面,也不願意驚擾埋葬在陽光充足、土地肥沃的山坡向陽面的祖先,即便明知有可能毫無收獲。他們寧可忍受饑荒,也不願意玷汙祖先的墳墓。

與此同時,孔子的充滿智慧的言論從未喪失對越來越多東亞人的影響。儒教思想以其深刻的格言和見微知著的洞察力,給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添加了一些哲學常識。它影響著他們一生的生活,不管是在熱氣騰騰的地下室裏的洗衣工,還是居住在高墻深宮之內的統治者以及統治各個遼闊省份的諸侯。

16世紀,西方世界缺乏教養的狂熱基督徒們,第一次與東方的古老教義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早期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看到寧靜和平的佛陀塑像,凝視著孔子莊嚴的畫像,根本不懂得這些超然可敬的先知。他們輕易地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奇怪的神,是惡魔的化身,代表著某些偶像崇拜和異教的東西,不值得基督的真正信徒們去崇拜。每當佛陀或孔子的精神阻撓了他們的香料與絲綢貿易時,歐洲人就會以堅船利炮攻擊這些“邪惡的勢力”。這樣一種思維方式顯然是不明智的。它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充滿敵意的遺產,這對未來並無任何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