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4/10頁)

關於省裏班子變化,最近又有一些新動向。前幾天,北京剛剛來人對省委班子進行過整體考察,其中又重點考察了龔、關、梁、蔔四人,據說反映之好連考察組都頗感意外。龔書記、關省長去向還是有些撲朔迷離,有說前者進京升遷,有說後者留守N省主政,但無論兩位主官動與不動,梁、蔔兩人則是必然要動,而且雙雙晉升無疑。後兩人最大的可能,一個在N省與關省長搭档,另一個到鄰省擔任省長,依然是皆大歡喜的局面。

看著廖志國夫婦跪倒在老人遺體前,哭得那般傷心,旁觀者無不動容唏噓,梁副書記、蔔副省長的眼睛也紅了。

鞠躬、握手、寒暄,一套公事例行了,梁副書記、蔔副省長饒有興趣地巡視起那些花圈、花籃、挽幛,主要是看上邊的落款。到末了,靈堂正中的那副挽聯引起了兩位領導的興趣。

“不錯,寫得相當貼切,讀著也順口,而且大氣!”梁副書記頷首道。

“嗯,確實不錯,遣詞用語樸實無華,卻又生動具體地概括了老人輝煌的一生。”蔔副省長隨聲贊同。

“誰的傑作?”兩個領導幾乎不約而同問。

陪在旁邊的廖志國、馮開嶺,也是幾乎同時招手叫來黃一平。

“陽城市委副秘書長黃一平,過去是開嶺同志的秘書,是開嶺重點培養的一個人才,現在跟我。”廖志國介紹。

“哪裏啊,主要是志國同志培養的嘛,在我身邊起步,在他手上成材。”馮開嶺謙虛道。

“呵呵,看來兩個領導有相互吹捧之嫌噢!”梁副書記伸手來握黃一平。

“也說明兩個領導都真心喜歡、愛護這個小黃嘛!”蔔副省長也主動同黃一平握了手。

黃一平臉騰的紅了。不過,他心裏卻灌了蜜似的甜。沒想到,因為一副小小的挽聯,竟然讓他出了這樣大的風頭,還受到兩位省領導的贊揚。他不禁暗自慶幸,雖然在機關多年,卻沒有荒廢讀書,依然保持了較高的閱讀率,特別是文學方面的修養。這倒不像有些同行,一旦做了領導秘書,整天就知道吃吃喝喝、拉拉扯扯,除了狐假虎威、咋咋唬唬,簡直就是一肚子大糞加稻草。

既然省裏領導都來了,陽江、陽城官場更是幾乎傾巢出動。那個非常寬敞的陽江殯儀館內,平常可以想象多麽冷清,現在卻忽然湧滿各式汽車,全都奔向安放蘇老主席的大廳,一時間竟然有了摩肩接踵、人聲鼎沸的意思。

黃一平作為喪事的主要操辦人,幾乎日夜守護在靈堂,親眼巨睹了那種極度的排場與氣派,內心難免感慨萬端。他想:為人者,皆說在世時不得平等,死後赤條條還原本色,一切皆無高低貴賤之分,也就歸於平等了。其實,大謬不然也。

別的不談,單看這蘇老主席的死後哀榮,哪裏有什麽平等可言啊!在此之前大概一個多月,黃一平參加老家一位親戚的喪葬,死者上世紀四十年代參加新四軍,抗美援朝時被美韓聯軍俘虜,遣返回國後做了普通農民。比之眼前情景,那種喪事真叫簡單、草率、可憐。

其實,所謂哀榮,與死者已然幾乎毫無關系,主要還是做給兒女等活著的後人,特別是有權勢者看。譬如陽城一地,也有些當年的老紅軍、老八路、新四軍老戰士等,還有些曾經擔任過地市級領導職務者,有的因為沒有留下子女,或者子女並無太大出息。那些人死了也就死了,吊唁者零零星星,追悼會冷冷清清,前來的領導大多行色匆匆。人死之後,不幾年便銷聲匿跡,從此不再為人提及。可是,有些雖然官職不高、政績平平,卻由於子女做著大款、大腕、大官等,那祭奠、吊唁的場面與氣勢就非比尋常,該來不該來的要員都爭著來,花圈花籃之類也很壯觀。況且,這些人故去很多年,還時常在報紙、電視上被人提起,甚至每有關於他們的文集、畫冊、回憶錄之類問世,逢到誕辰、逝世等紀念日,也總會有人幫他們組織追思活動。即使其骨灰同樣放在烈士陵園或公墓,上邊的鮮花、貢品也是絡繹不絕,常換常新。總而言之一句話,死者的境遇,並不完全取決於生時功績,而大多依其子女狀況而定。

內心百般感嘆,激蕩著黃一平時起時伏的仕途欲望。為了自己的錦繡前程,他起勁地在蘇老主席靈堂前忙碌著。

53

根據廖志國夫婦的交代,黃一平在吊唁現場需要處理的最難一件事,便是拒絕禮品禮金。

為了確保分文不收的底線,黃一平設計了一套全透明接待程序:靈堂裏面不設賬房之類,來賓登記席擺在走廊裏一個眾巨睽睽之處,所有來的賓客只記錄姓名、職務。登記的同時,每人發放一朵配了別針的白菊花,以及一張由黃一平精心撰寫、以廖志國與蘇婧婧名義印制的《泣告賓朋書》。這份別出心裁的文告,為拒禮起到解釋、擋駕、昭示的作用,主要包括這樣幾個內容:一是報告蘇老主席從生病到去世的情況,著重反映老人如何數十年如一日,以一位老共產黨人的頑強意志、品質,同疾病作不懈鬥爭。其中最為令人動容者,是描寫老人如何深明大義,忍受著難耐的孤獨與病痛,放手女兒獨自遠赴美國治病,同時又支持女婿在江北帶領陽城人民奔小康。二是介紹老人如何教育子女清白為人、清正做官,尤其要保持一塵不染的高度廉潔性。由此,在今天悼念、祭拜老人的特殊時刻,親屬不顧禮尚往來的人之常情,拒絕接受包括親友在內的所有賓客禮物、禮金,完全是遵從老人生前教導,希望得到大家的諒解與理解。三是表示對老人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化悲痛為力量,沿著老人紅色的革命足跡,繼續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四是對所有賓朋的光臨,表達了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