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2/11頁)

如此一來,黃一平就盡量說服廖志國,確定對“三劍客”以智取與攻心為主。至於選擇賈大雄作為突破口,更是頗費了廖志國與黃一平一番斟酌。

根據黃一平的觀察與研究,苗、賈、於“三劍客”的構成,總體看是一個極為穩定的三角結構,可拆開看卻各有特點,各自的優劣、長短相當明顯。三人組合中,苗長林官居正廳級副書記,不僅位高權重,而且個性沉穩,工於計謀,慣於避居幕後充當總策劃的角色。作為黨委中的正副書記,廖志國自然不便直接拿苗長林開刀。何況,他們二人之間的競爭關系盡人皆知,若是明裏開打起來,一定首先對廖志國不利。再說海北縣委書記於樹奎,“三劍客”中數他職級最低,也數他個性最為張揚,為人行事最是高調。陽城官場,盡人皆知他是廖志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加之,於樹奎長期主政海北,自恃乃一方諸侯,更倚仗省裏有強硬後台,早已養成了老子天下第一的霸道習慣。在與廖志國的較量中,他充當著沖鋒陷陣的打手角色,不僅時常發泄不滿情緒,而且竟然通過檢察長選舉一事公然挑釁市委書記的權威。按照一般情形,使出殺威棍,先打掉這只出頭鳥,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一個市委書記與縣委書記直接較量,不論結果如何,輸家皆是職位高的一方。而“三劍客”們的如意算盤,也許正是希望廖志國先與於樹奎過招相掐,令前者道義上先遭慘敗。如此而論,自然也不宜從於樹奎身上入手。只有組織部長賈大雄,雖然也是常委,卻屬於市委工作部門的領導,官銜不大也不小,職位不高也不低。比較其他二位,賈大雄相對膽小懦弱、瞻前顧後,既無苗長林的善謀,又不具備於樹奎的剛硬。一旦與之交起手來,不僅少了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的顧忌,而且也不致讓人說成以大欺小。更主要的是,賈大雄作為組織部長,手握人事大權,其破壞性遠遠超過苗、於二位,拿下他就等於削弱了“三劍客”的半壁江山。

須知,對於當下的市委書記廖志國來說,比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個得心應手的組織部。

前邊曾經說過,廖志國由市長轉任書記,工作重心隨之發生重大轉移,用他自己的話說,乃是由務實為主過渡到務虛為主,由謀事為中心向謀人為中心轉變。這還不像過去在縣、鄉裏做書記,那種基層的黨務主官,實際上是黨政一把抓,書記越位抓政務天經地義。而到了地級市這一塊,情況則有些不同。一座中等城市,看上去上萬平方公裏,洋洋數百萬人口,可主體都在下邊的那幾個縣(市),而且人家自成體系,真正需要市裏操心的事情並不多。或許,這也是縣裏一直希望歸省直管的原因之一吧。說白了,一位地級市的黨政主官,實際需要打理的範圍,也就是市區方圓千把平方公裏的那幾個行政區,能夠展示於人者也不像縣裏那樣豐富、具體。事情總共不過那麽多,你書記還好意思再去同人家市長搶著做嗎?因此,當了書記的廖志國,反而有種遭架空、被邊緣的感覺。擔任市長時,他的現場視察多,人家找他匯報工作的多,腦子裏考慮的大多是修橋、造路、建工程之類的具體事務。當了書記後,務虛的會議多,找人談話多,整日思考的主要是各種各樣的人事關系。

在官場,像廖志國這樣的市委書記謀人,仰仗和依靠的主要部門是市委組織部。試想,全市那麽多官員的升降進退,從推薦、考核、測評到最後的公示、任免,包括離退休之後的慰問、治病、解難、幫困,及至最終亡故的祭奠追悼,哪一樣不需要組織部的操辦、介入或過問?若是主政此部的要員三心二意、甚至離心離德,那自己這個書記還怎麽將人事謀好謀順?尤其顯得重要的是,人事不像政事那樣刻板,而是千變萬化,其中很多所涉之人或是身份特殊,或是關系敏感,難免有不按常規、正途操作者,更加需要這個組織部特別知己貼心。陽城巨前的情況,同廖志國期望的恰恰相反。

因此,選擇賈大雄作為突破口,實為勢所必然。

14

賈大雄提出配備常務副部長,廖志國表示贊同。

“好的,是得馬上配,你這個部長必須有一個得力助手嘛。哦,對了,你有合適的人選嗎?”廖志國問得漫不經心。

“這個……,”賈大雄略一猶豫,馬上回答:“暫時還沒有合適人選,這事我們想先聽聽廖書記的意見,一定按照您的指示辦!”

“既然這樣,我讓黃一平副秘書長參與物色,最後我們再坐下來一起商定。”廖志國點頭道。

賈大雄眼裏一絲驚異之色稍縱即逝。

說到這裏,有的讀者可能納悶了:一個組織部的常務副部長,果如賈大雄所言,非得市委書記廖志國親自選?還有,廖志國為何會讓秘書黃一平介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