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激情的,驕躁的,混沌的(第3/4頁)

他一下子愣住。我接著追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始終覺得自己的感情是幹凈的,沒有以圖謀不義之財去吸引和供養那些女人,那些女人都是因為你有魅力,愛上你,才死心塌地跟你保持關系,甚至與你偷偷成家,生養子女的,那麽我問你,如果不利用你的特權,你能夠幫助小喬和她的閨密夫婦,找到高薪的工作?能夠幫助小凡拉到那麽多廣告業務?這難道不是利用公權力購買私情,變相貪腐?”

他低下頭,臉憋得通紅,真的分不清是因為酒喝多了,還是因為被問到“恥處”。半晌,他才擡起頭,瞥了我一眼,趕緊把目光閃開,輕聲說了幾個字:

“是的,我是個糊塗渾蛋!”

關於對非正常情感的理解,還有一個文化層次和在位級別更高的落馬官員,則是另一種錯位。《最後的華爾茲》中的主人公,是一位風流倜儻的省部級高級領導幹部,他周旋在兩個在他眼裏非常出眾的女人,一個聰明絕頂的老婆和一個美麗絕倫的女明星之間。談話中,他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一種特殊的優越感,認為自己的貢獻和地位,自己的才華和風雅,完全配得上這一份“風流人生”。在位時,為老婆和情人他強勢出手,多次伸出巨掌,幫助她們謀取不當利益。他個人還收受巨賄,幹預下屬業務,造成國家金融資本的巨大損失。但他幾乎沒有為此感到太多的懊悔——也許是在我面前,不願意表現自己的這種懊悔。在交談中,我看到的是一個雖然服刑了數年,卻依然傲慢甚至蠻橫的官僚。這讓我想起了前些年社會上流行的一個荒唐段子:關於定性亂搞女人這件事,老百姓叫耍流氓,縣鄉長叫生活腐化,廳局長叫不夠檢點,再大的幹部,叫風流倜儻,充滿生活情趣。這個段子說明了封建社會皇權統治下的官僚等級文化糟粕,在當今依然大有市場。摟著性感女明星跳華爾茲的高級幹部,在國際時髦做派和時尚品牌包裝的軀殼裏,嘭嚓嚓的依然是一顆陳腐的、殘損的心。以這樣的一顆心,怎麽能顯示出高雅和高傲呢?心高氣歪,智而不明,這份人生如何不似張愛玲所說的,低俗,低俗到塵埃裏去了吧。

在結束跟原“正部”的交流時,我遞給他一張紙條,希望他填寫一個我帶來的問題:如果讓你重來一次,你是選擇做一個風流的囚徒,還是選擇做一個樸素的常人?為什麽?

他對著紙條,沉思了半晌,輕蔑地笑了一聲,搖搖頭,說,不好選,不知道。

對此,我也無語了。

如果說,有那麽一份“男女之情”值得同情的話,那我不得不提及《曾記否》裏的美女書記和她的丈夫。他們用相濡以沫的愛情和婚姻,支撐著人生信念,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生活的困難,事業的波折,直到小家庭走向了世俗所認為的“富貴”。應該說,他們的故事是非常勵志的。在當今物質主義泛濫,年輕人不再相信同舟共濟的愛情和婚姻的橫流中,他們的成功,充滿了正能量,具備了強大的正面導向價值。

然而,所有完美的愛情絕唱,都應該有大情的付出與大義的回報,這兩個美好旋律共同構成。美女書記在回報丈夫對自己多年的情義時,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理智,動用了權力與利益的間接、隱秘的“潛規則”,打了一個“擦邊球”,走上了違紀道路,最後受到撤職處分,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條灰色的尾巴。他們的勵志神話,於一念之間破滅,為自己也為當今社會留下了遺憾。女書記一輩子清廉,只為愛情犯了一次糊塗,就觸電落馬,為我們提供了最嚴厲的警示:在黨紀高壓線的追蹤下,從政的狀態,真的不能有半點混沌。我們必須時刻繃在高度警醒的緊張中。

中國古代有一句官場教條,叫作“難得糊塗”。封建社會江山社稷是皇家的,你為官一方,幹得好、幹得孬,與你並無多大關系,所以,最好不要頂真,眯縫著眼睛在官場混世,是一種聰明,一種練達。然而,今非昔比,這份糊塗在皇家天下,也許是聰明的,實用的,但到了今天,人民天下,官員的清醒與糊塗,影響著一方水土上的物質與文明,也就直接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如果為官者還在“難得糊塗”,那就不是聰明,而是不正了;那就不是“難得”,而是“缺德”了;那就不是太平混世,而是要坐等出事了。“無法直立”的市委副書記,收錢辦事,花錢買官,他不可能不知道這是犯罪行為,但他寧可眯著眼睛,眼前裝糊塗,不去對未來的後果睜開眼睛。《四海之內》的交通廳副廳長,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居功自傲,腐敗墮落,整天在天上飛來飛去,在高爾夫球場把杆子揮來揮去,在狐朋狗友之間躥來躥去,個人沒有好處就稀裏糊塗不履行公職,收到錢財進個人腰包,就精神大振,又是簽字又是協調,馬上變得勤政起來。他自作聰明地用這點小伎倆,來應付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應付自己的人生。他是時而清楚、時而糊塗,有錢亢奮、沒錢疲軟,他的明智度,明顯是隨著個人利益起伏的。這其實就是小聰明大糊塗,最終必然毀滅。《暗裂》裏的大學黨委書記,天真地以為自己品行的裂縫,會在無數的光環中永久隱匿。《風雅殤》裏的文化廳副廳長,作為一個具有火眼金睛般文化行情修養的主管領導,竟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下屬瘋狂造假、坑害藝術收藏者、破壞文化市場規則的長期作亂,視而不見。在我的反復盤問下,才吞吞吐吐地承認,自己對下屬的行為,其實是“心中有點數的”,只是覺得,現在的藝術界,“都是這樣的”,否則“賺不到錢”,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藝術家們會“永遠窮下去”。而《曲終人散》中的國有集團董事長,以不當手段專權,以不當利益拉幫結派,開設了一場人生的“腐敗盛筵”,退休後被黨紀國法追繳。當他落得同夥潰敗、曲終人散的淒然下場後,竟然抱怨“親情”不厚,譴責“友情”太薄,為此夜不能寐,一會兒暴跳如雷,一會兒望月流淚。他官至正廳,精明過人,卻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埋下勢利種、長出炎涼田,這些最基本的人生換算規律都沒有整明白,反為聰明誤,必得糊塗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