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不辨恩仇成大錯雖非骨肉勝親生(第6/17頁)

“允禎想做皇帝,叫年羹堯冒了個極大的危險,到乾清宮偷看他父親的‘傳位遺詔’。年羹堯出身少林,手下能人極多,本身也會高來高飛的功夫,是他親自去辦還是叫心腹高手去辦就不知了。總之康熙的‘傳位遺詔’的秘密已經給他探悉,告訴了當時還是四皇子的允禎,允禎登時涼了半截!”

楊炎聽得津津有味,笑道:“想必他父親指定的繼承人不是他了?”

蕭逸客道:“當然不是了。遣詔寫得分明,傳位十四皇子!”

楊炎問道:“那麽雍正後來何以能登大寶?”蕭逸客道:“是年羹堯和雍正母舅隆科多替他想出的主意,把‘十’字加多一橫一勾,變成‘於’字。你念念看!”

楊炎笑道:“妙極!妙極!如此一來,‘傳位十四皇子’可就變成了‘傳位於四皇子’了!”

蕭逸客道:“如此這般,四皇子允禎就名正言順的登了大寶,變成了雍正皇帝。但年羹堯幹了這件大事之後,卻做了一件或許他是自鳴得意,其實卻是愚蠢透頂的事。”

楊炎說道:“是什麽事?”

蕭逸客道:“宣讀了康熙遺詔之後,他把這遺詔收起來,不交給雍正。”

楊炎問道:“遺詔是由他宣讀的嗎?”他雖然不懂帝王之家的規矩,但想年羹堯是個漢人,“先帝”的“遺詔”似乎應該由滿人的皇親國戚宣讀才合道理。

蕭逸客道:“是國舅隆科多宣讀,但據說當時一宣讀之後,立即引起騷動。十四皇子允禔也是個武功很好的人,立即就表懷疑,沖上前去要搶遺詔審察,年羹堯制服了允禔,同時將那遺詔從隆科多手上拿了過來。以當時情形而論,他是要保護遺詔,但風波平息之後,他卻不交還雍正了。那時他已經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軍,雍正剛登大寶,還要倚靠他,是以明知他存心不良,卻也不敢向他討還。”

楊炎說道:“他要這個遺詔做什麽?”

蕭逸客道:“當然是為了挾制雍正了,‘十’字改為‘於’字,改得雖然巧妙,若是細心審察,還是可以勘出來的。他以為握有雍正這個‘把柄’就可以予取予攜,豈知雍正比他更為陰狠,隱忍不發,直到坐穩寶座,才突然發難,叫人參劾年羹堯,把他殺掉。”

楊炎問道:“那封遺詔呢?”

蕭逸客道:“雍正殺了年羹堯,抄他的家,抄到的金銀珠寶不計其數,就只是不見了那封遺詔。年羹堯的幼子是唯一逃脫的年家之人,雍正懷疑那封遺詔已給他的兒子帶走。但查不到下落,後來也一直沒有事發生,案子才漸漸‘淡’了下來。但還是當作皇家最秘密的懸案‘存档’的,對年家後人的行蹤,也還是並沒有放棄偵察,不過沒最初幾年那麽緊張而已。”

蕭逸客繼續說道:“雍正在位十三年,一天晚上,突然死於非命!”

楊炎吃了一驚,說道:“死於非命?他是給刺殺的麽?”

蕭逸客道:“不錯,那刺客把他的腦袋也割了去!”

楊炎矯舌難下,半晌說道:“九五之尊,午夜飛頭,這可真是天下第一大奇案了!不知刺客是誰?”

蕭逸客道:“據武林前輩所說,刺客乃是當時最著名的女俠呂四娘。呂四娘的父親呂留良因文字之禍被雍正所殺,她是給父親報仇。但她夜入禁宮,神不知鬼不覺的殺了雍正,既然無人發現,大內衛士也不敢便即斷定是她。因此引起了兩種猜忌,一說刺客是她,另一說刺客是年羹堯那個逃脫的兒子,回來代父報仇。皇室猜疑不定,把這兩個人都列為疑兇。”

楊炎嘆道:“論理雍正是死有余辜,但對我爺爺的爺爺來說,卻又是一個無妄之災了。”

蕭逸客道:“可不是嗎?皇帝死於非命,清廷當然是秘而不宣,但暗中則是加緊偵察了。乾隆年間,查到了年羹堯那個遺孤改名換姓,叫龍靈矯,隱居在中印邊境的荒山。乾隆派了幾撥武士去追蹤究跡,有的毫無結果,空手而回。有的更是一去如同黃鶴,永遠也不會回來了。”(按:龍靈矯故事,事詳拙著《冰川天女傳》。)

楊炎說道:“清廷想必還不肯甘心罷手?”

蕭逸客道:“不,有很長一段時期,倒是放松了查究的。”

楊炎說道:“那是為何?”蕭逸客道:“一來是乾隆後來亦已知道殺他父親的是女俠呂四娘了。二來龍靈矯隱居中印邊境的大吉嶺,他足跡不履中原,即使康熙的遺詔確是在他的手上,亦已不足為患了。既然難以找尋,乾隆只要他不到中原來和自己‘搗亂’,也就不再理會他了。”

楊炎問道:“那麽後來又怎的牽涉到靈珠爹爹身上?”

蕭逸客道:“直到二十年前,靈珠父母回到中原的一個山村隱居,給清廷密探發現他們身份,這才重新引起當今皇帝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