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南金東箭 第四折 開國(第8/8頁)

耶律大石毫不畏懼,答道:“陛下掌握全國的財力和兵力,卻不能拒敵於外,金兵一至就棄國遠遁,使黎民塗炭。就算立十個耶律淳,也都是太祖的子孫,勝過向金人乞命!”天祚帝無言以對,賜給耶律大石酒食,赦免他的謀逆之罪。

天祚帝得耶律大石兵歸,又得陰山室韋的支持,自以為得天之助,決定出兵收復燕雲。耶律大石竭力勸阻:“自金人陷我長春州與東京遼陽府,陛下從此不到廣平澱捺缽,退守中京;及陷上京,又退守燕山;及陷中京,車駕改幸雲中,又自雲中播遷夾山。如今舉國漢地皆為金人所有,國勢至此才求戰,不是辦法啊。臣認為應當養兵待時,不可輕舉妄動。”

天祚帝不從。耶律大石失望至極,決定放棄這冥頑不靈的昏君,率兩百鐵騎連夜離開夾山大營,向西而去。與天祚帝分道後,耶律大石自立為王,設置北、南面官屬,又在可敦城得到威武等七州、大黃室韋等十八部王眾的支持,軍勢日盛,銳氣日倍,開始向西擴張,為復國積蓄力量。

延慶元年(1124年)二月初五,耶律大石在起兒漫即帝位,號葛兒汗,漢號天佑皇帝,冊元妃蕭塔不煙為昭德皇後。他仍以遼為國號,中國史書稱之為西遼,穆斯林文獻中則稱為喀剌契丹帝國。耶律大石稱帝後,首先領軍南下,歸並了高昌回鶻。

由於東喀剌汗王朝新繼位的君主易蔔拉欣懦弱無能,常被葛邏祿人和康裏人欺淩,遂向西遼求援。延慶三年(1126年),耶律大石領大軍進入東喀剌汗的都城八剌沙袞,降封易蔔拉欣為土庫曼王,並以八剌沙袞為西遼首府,號虎思斡耳朵,意即強有力的宮帳。耶律大石兵不血刃、不費分文便將東喀剌汗置於控制之下。

其後耶律大石繼續西進,在尋思幹(即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草原,與西域諸國聯軍進行了一次具有決定意義的會戰。西遼以少勝多,殺得十萬聯軍望風而逃,伏屍數十裏,俘虜中甚至包括塞爾柱蘇丹的妻子。穆斯林史學家伊本•阿西爾這樣評價卡特萬會戰:“在伊斯蘭教中沒有比這更大的會戰,在呼羅珊也沒有比這更多的死亡。”此役後,塞爾柱王朝的勢力退出河中地區,西遼縱橫中亞,相繼征服西喀剌汗、花刺子模等國。

與此同時,隔著浩瀚的大沙漠,金國對西遼的幾次進攻均以失敗告終,西遼以七萬鐵騎東征、希冀光復故國的努力卻也沒能成功。耶律大石一生常執復國之念,至此也只能嘆息:“這是命數啊!”

西遼疆域遼闊,作為中亞的大帝國,歷世六主,歷年近百,最後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國滅亡。

注:①“(保大二年十一月)秦晉王淳妻蕭德妃五表於金,求立秦王,不許。以勁兵守居庸,及金兵臨關,崖石自崩,戍卒多壓死,不戰而潰。”——《遼史》卷29《天祚皇帝本紀》

史書的記載只這寥寥數語,非常平淡。但我想,一國淪亡不會沒有以身相殉的戰士,所以按自己的想法重寫了這一段。

②關於女真人陣地戰、攻城戰的戰術特點和所用器械,參考了都興智先生的《遼金史研究》一書。

③“(保大三年)夏四月丙申,金兵至居庸關,擒耶律大石。……秋九月,耶律大石自金來歸。”——《遼史》卷29《天祚皇帝本紀》

④據《遼史》卷30,耶律大石“以甲辰歲二月五日即位”,年號延慶,查《辭海•中國歷史紀年表》,延慶元年即公元1124年。“延慶三年,班師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號虎思斡耳朵”,則可推算出建都八剌沙袞的時間是1126年。事實上,在這樣短的時間裏開國建都並不靠譜,耶律大石1132年稱帝、1134年定都的判斷才切合實際。僅僅出於突出主線、精簡結構的需要,《三京》取1124年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