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幕(第5/15頁)

“我就是認真的。你知道我說服我爸讓我們繼續這麽探險多不容易嗎?你要知道的話你也會認真對待的。除了排查輸油管道,薪水這麽高的工作又少又偏,一般都在成熟的船上才有。我們就得搞個大新聞才能讓托爾曼號一舉聞名。”

“我就是想讓你考慮清楚。你把這個大怪物從海底帶上來了,兄弟,它就歸你了。”

“別跟我開玩笑。”

“我強調的是責任,保羅。”

“我們先給它標記上,然後再想下一步。行不?”

“好。你在6點前準備好標記的事,然後我們就往南開。”

“8點嘛。”

“保羅,你看過有部叫《海神號》的電影沒?”

“好啦,好啦,6點。一小時內裝備好兩艘海蝠號,準備出發。”

5

馬裏亞納海溝

馬裏亞納海溝誕生於太平洋板塊消減至亞歐板塊邊緣下方時產生的俯沖帶旁。數百萬年來,無數熱泉噴口沿著這條長1550英裏,寬40英裏的海溝,日日夜夜地將高達700華氏度的熱泉噴射至這深海之下的棲息地中。這些暴躁的“黑煙囪”噴出的熱液富含礦物質,可躥升約1英裏高,形成了一面由“煤灰”構成的天花板,將刺骨的海水與深淵全然隔絕開來。再加上馬裏亞納海溝海底峽谷陡峭的地勢,這面厚達60英尺的熱泉層天花板的狀態便越發穩定,讓西太平洋底部這座無人踏足的國度擁有了類似溫帶的氣候。

直到1977年,科學家仍堅信不見陽光的海底不可能有生物存在。然而,在對阿爾文號深潛器從深海捕獲的實驗品進行研究之後,科學家驚訝地發現了一條巨型食物鏈,這條食物鏈始於一種管蟲(一種8至10英寸長,以熱泉噴口噴射的物質為生的無脊椎生物)。有一種細菌寄居在管蟲體內鮮紅色的供養器官之中,而管蟲則和這些細菌建立了一種共生關系——管蟲依靠細菌生存,而細菌則通過化能合成作用靠熱泉噴口噴射出的毒性化學物質維生。

在馬裏亞納海溝深處,巨型的白化蝦蟹以管蟲為食;小魚以蝦蟹為食;更大一點的魚以小魚為食;而那些成百上千萬年前就在這與世隔絕的溫帶水域中生存的各式奇特海洋生物,則以這些大魚為食。雖說馬裏亞納海溝之下沒有鯨魚也沒有海象,但也有許多獵物可供更高級的狩獵者享用。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拜太平洋洋面7英裏之下這個生機盎然的生態系統所賜。

而位於這條食物鏈頂端的,正是噬人巨齒鯊。

*  *  *

一條通體純白的巨齒鯊在漆黑的峽谷中緩緩遊弋。它身長48英尺,重27噸,雖然尚處青春期,但這條雌性巨齒鯊已經足以和它的雄性同胞們競爭——它們達成了某種默契,在它第一次生育周期結束前避免互相接觸。

雌鯊張開大嘴,露出一個猙獰而扭曲的笑容,好讓溫熱的海水湧入嘴裏。它的下牙齦線上隱約可見22顆刀鋒般鋒利的牙齒,用於撕裂獵物的血肉;而上牙齦線上那24顆更大、更寬的牙齒則被用於碾壓獵物的骨頭、肌肉和油脂。除開長在嘴巴前排的這兩行牙齒外,另有4至5行牙齒像傳送帶一般隱藏在牙齦線內。這些長3至6英寸鋸齒狀牙齒分布在雌鯊10英尺寬的巨顎之中,但它們實際上卻是鈣化的軟骨。並且,它們並非牢牢固定在它的頭骨之上,而是松散地懸掛著。如此一來,它的上顎便可向前推送,張開成一個誇張的角度,足以讓它完完整整地一口吞下一輛小貨車。

在過去3000萬年裏的大多數時光中,巨齒鯊是每個大洋的統治者,以高脂、高能、性情溫順的鯨魚為食。但自從上一次冰河世紀於200萬年前到來之後,一切都變了。溫熱的洋流被阻斷後,陸橋的產生改變了鯨魚遷移的習性。雖說單這一點改變還不足以對巨齒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但另一個族群的崛起卻讓巨齒鯊的數量開始銳減。

那就是虎鯨。

虎鯨習慣以30至50頭的鯨群為一個整體進行群體狩獵。它們在巨齒鯊的棲息地肆意妄為,不出10萬年,就讓大自然創造的頂級狩獵者所剩無幾。

還好,馬裏亞納群島海岸沿線的巨齒鯊棲息地讓它們逃離了被滅絕的命運。這只巨齒鯊被虎鯨趕出了群島附近的淺水區,轉而前往海底深處逃離鯨群,並在途中偶然發現了這位於地球最深處的溫水棲息地。

*  *  *

這條年輕的雌鯊沿著高聳的黑煙囪,順著洋流繼續朝西南方向輕松自如地遊去。雖說溝底沒有可見的光源,但巨齒鯊並沒有喪失視力。經過長期的進化與演變,巨齒鯊的視網膜底部長出了一道反射層,為它提供了些許夜視能力,也讓它的眼睛變成了白化生物中常見的灰白色,而非一般鯊魚的黑色。這樣的白化現象,也是在這不見天日、與世隔絕的溝底繁衍無數代後產生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