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幕(第6/15頁)

雌鯊如巨蟒一般扭動著魚雷狀的龐大身軀,遊刃有余地穿行在這溫熱的虛空之中。隨著側肌的收縮,它的尾鰭和後背富有韻律地擺動著,推動著它向前。它半月形的巨型尾鰭提供了驚人的推力,尾鰭上葉的“V”形缺口則為它減小了水流的阻力。

巨齒鯊身體兩側寬大的胸鰭在為它提供浮力的同時,也幫助它在向前遊動時維持身體的平衡,和客機機翼的功能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的背鰭高達6英尺,像一面船帆般高高聳立,發揮著方向舵的作用。除此之外,它還有一對腹鰭,第二只背鰭,外加一只稍小的臀鰭,進一步協助它在水中穩定姿態。經過長達4億年的演化,這一切都是如此渾然天成,完美無瑕。

雌鯊通過兩只柚子大小的線形鼻孔探知周邊環境,一種夾雜著多種特殊化學物質與排泄物的特殊氣味進入了它的大腦。它順著氣味的方向遊去,期待著一頓美味的大餐。

它的前方有數千條巨型烏賊,正成群結隊沿著谷底穿行。

雌鯊已經追蹤了這群烏賊有數周之久,但一直沒有做出捕食的行動。畢竟捕食需要狩獵,而狩獵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在保持體核溫度與環境溫度大致相仿的情況下,只要雌鯊待在溫水層,並且不進入狩獵狀態,就可以連續幾周無須進食。

海蝠號發出的聲波擾亂了雌鯊的感官,迫使它朝著聲源發起進攻。一陣沖刺之後,雌鯊突破了熱液柱頂,但海水的溫度也隨之驟降到了33華氏度。凜冽的水溫阻止了它的進一步行動,它只能再次回到深淵之中。

消耗了能量之後,雌鯊的儲備已所剩無幾。

它需要進食了。

隨著尾鰭的擺動,饑餓的雌鯊加速穿破黑暗,飛速朝著它獵物進發。

*  *  *

在大海中,體形的大小決定了啄食的順序。棲息在馬裏亞納海溝裏的烏賊正是利用這一規則,通過擴大自己的體形來適應生存環境。它們的頭上長著鰭,8只爪子上布滿吸盤,還有兩只用來進食的觸手,全長可達18至20英尺。為了將體內藍綠色的血液輸送至十肢,並為改變身體顏色的偽裝技能提供足夠的能量,它們體內足有3顆心臟。此外,它們還可發出明亮的熒光,用於吸引獵物或是恐嚇敵人。

這種烏賊懂得如何思考——它們學會了成群結隊地行動,以使自己的體形看似碩大無朋,好嚇走潛在的敵人。當數以萬計的烏賊一齊移動時,它們看起來就同一只數百米長的巨獸如出一轍。

烏賊的伎倆可謂高明,卻瞞不過巨齒鯊的感官。雌鯊嘴部的上下兩側均有用於接收外界信號的細孔,名為洛倫齊尼壺腹。這些布滿黏液的深孔經由紛繁復雜的顱神經直接與雌鯊的大腦相連,讓它得以探測烏賊遊動時產生的微弱電壓差和生物電場。借助洛倫齊尼壺腹極為敏感的探測能力,巨齒鯊甚至能從成群移動的烏賊中憑借它們各自心率的差異將它們一一分辨開來。

*  *  *

巨齒鯊在烏賊群的上方緊緊跟隨,伺機而動。

烏賊感受到掠食者的來臨,加快了遊動的速度,同時透過外皮散發出藍綠相間的熒光。這種色調不僅是在提醒自己的同類提高警惕,也是在警告外敵保持距離。

巨齒鯊拱起脊柱,胸鰭朝著海底的方向卷起,完全進入了攻擊模式。正當這名年輕力壯的殺手要朝烏賊群發起俯沖之時,它突然感覺到附近還有什麽東西在暗處虎視眈眈——是另一名挑戰者。

*  *  *

這是一頭長33英尺,重18噸的克柔龍。它的腰身雖不及巨齒鯊那般粗壯,但體長也足以與雌鯊媲美。它的頭部約占身體全長的三分之一,看起來和鱷魚的顎有些相似,嘴裏長滿10英寸來長的利齒。它脖子細長,身軀卻顯得粗壯,越往尾部越顯苗條,最後只剩一根短小的尾巴,整體看來大約成一個錐形。得益於4只巨大的腳蹼,上龍流線型的身體能在水裏如蛇行一般自如地遊動。

克柔龍活躍於中白堊世,由爬行動物演變而來。在長達5000萬年的漫長歲月裏,克柔龍都是海洋的霸主。然而,在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後,騰起的煙霧布滿大氣,遮擋了陽光,最終導致了冰河世紀的到來。

爬行動物都是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會隨著環境的溫度而改變。當海洋溫度驟降時,這些蛇頸龍族群由於無法獲得足夠的熱量維生,數量也隨之銳減。而克柔龍棲息的澳洲海域由於在冰河時期中並未遭受太大影響,成了地球上屈指可數的溫暖區域。正因如此,克柔龍才在這場浩劫中成了唯一幸免於難的蛇頸龍族群。

正如鱷魚需要依靠曬太陽提高體溫一般,克柔龍深入因熱液噴口而變得溫暖的馬裏亞納海溝同樣是為了生存。經過成千上萬代的演化,生活在馬裏亞納海溝的克柔龍進化出了腮,讓它們能在這溫暖的深淵之中棲息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