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陽光①(第2/11頁)

總之,如果忽略猿人和人類體貌上的諸多差異,這張照片就好像是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在野外踏青,充滿了溫馨感。當然這種表現是有欺騙性的,猿人的家庭和族群關系很可能和現代人完全不同,但無論如何,可以看到他們和現代人之間有太多的共通之處。正如一位評論家寫道:“從這張照片上,我們看到人性的曙光出現在百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它在一粒灰塵中穿越無盡的時光,仍能照耀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心靈之上。”

但中村在這張照片上看到的,卻不只是“人性的曙光”而已。

發現和整理出這張照片的,是中村的恩師田中勝教授,世界上最優秀的感光塵專家。而今這個名字已經隨著照片本身一起家喻戶曉,成為全日本,甚至世界級的名人。中村正是在田中老師循循善誘的教導下,才毅然投身於這一行業,在枯燥無意義的數據沙漠中披沙揀金,尋找著地質和人類史上的閃光時刻。

“廣雄君,我們的工作,就是找到那些湮沒在時間塵埃中的古老影像,將昔日的陽光帶回人間,讓人們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中村的耳邊似乎又響起了老師熟悉的笑容和親切的教誨。

老師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我一定要讓老師為我驕傲!中村想,這讓他又鼓起了精神,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他的手指在鍵盤上飛快地敲擊著,很快熒屏上就出現了一個極為復雜怪異的三維圖形,像是億萬個泡沫的聚合,又像是無數糾纏在一起的蜘蛛,隨著他的手指動作而不斷變換著角度和方位。

那是一副精確到原子級別的立體掃描圖像,是一粒塵埃的內部結構。但不是一般的塵埃,而是一種被稱為感光塵的特殊懸浮顆粒。正是這種神奇的塵埃,拍下了幾十萬年前古猿人生活的驚鴻一瞥。

感光塵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奇特的物質之一。這是一種極為微小的顆粒,大小只有兩三微米,數量也極為稀少。它們混雜在空氣中的千萬懸浮顆粒中,比纖維、木屑、沙粒等都要細小,看上去毫不起眼。事實上,直到二○二七年為止,並沒有人真正“看到”過它們。那一年,一位德國博士生魯道夫·卡潑斯坦在化學實驗中無意中發現了這位顯微鏡下的不速之客,他問教授這是什麽,但是卻無人知曉。卡潑斯坦沒有放過這種不起眼的塵埃顆粒,持續進行了幾個月的研究,終於確定了這是一種人類尚未知曉的奇特物質。

研究發現,這種微小顆粒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和鋯,是一種晶體,分子結構式十分奇特。形成這種分子結構需要非常極端的條件。科學界普遍認為,它不可能在地球環境中自然形成,目前在實驗室中也無法制造,只能形成於宇宙空間中,很可能是在一團原始星雲的內部,經過億萬年的高能射線照射而生成,然後又經過不知多少年的漂流,到達地球,或許就是被滅絕恐龍的那顆隕石帶來的。

單是如此,也沒有太多的奇異之處,但感光塵晶體有一種奇特的構造。晶體外部和其他物質作用後會形成不透明的外殼,而內部逐漸會轉變為感光態,成為高度光敏性的物質。這種物質會吸收光子,產生電子躍遷,導致晶體結構的變化,並且隨著光的強度和波長的變化,而產生出層次分明的不同效應。

由於不透明外殼的包裹,感光塵的內部如同未曝光過的膠卷,但某個偶然的時刻,由於各種物理化學條件的作用,會在外殼表面磨損出小孔,露出內部的光敏物質,這時候,周圍環境中的億萬光線就會從小孔中湧進它的內部,在晶體深處留下永久而清晰的印記,其基本原理和照相機成像非常相似。

換句話說,每一粒感光塵都是一部天然微型照相機。在相機發明前的漫長歲月裏,它們會隨機開啟,拍下周圍環境中的狀況,儲存在自身內部晶狀的“相片”中。當然,由於“底片”的性質,這些“相片”本身並不直接呈現出影像,而表現為極為細微繁復的立體結構。更為復雜的是,在第一次感光發生後,晶體仍可能發生次級的感光,使得不同時間和地點的多次感光混在一起,讓原始感光圖像變得難以辨認。

在人們弄明白感光塵的基本結構和原理後,很快就想到從中還原出原始光學影像的理論可能。近十年中,對這一奇特物質的研究日益成熟。通過精細的立體掃描和數據分析,使得這種可能終於變成了現實。第一張被還原的“照片”出現在八年前,那是一片平坦的沙地,除了沙子之外一無所有,也不知道是什麽時候和什麽地方的影像,可能是五千年前,也可能是五千萬年前。但這張單調的照片本身,就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偉大的科技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