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5/6頁)

[97]《我的工作與生活》(My Life and Work,1922):又譯《汽車大王福特》,亨利·福特自傳。本書與《今天和明天》(1926)以及《前進》(1930)等三部著作描述了福特公司的發展以及福特本人的企業管理和社會理念。

[98]語出《暴風雨》第三幕第二場。普洛斯彼羅的仆人卡利班對斯蒂潘諾的說的一段話,分號後的完整原文為“有時候,我恰從長眠中醒來,聽見了那種聲音,又使我沉沉睡去”。

[99]語出《奧賽羅》第三幕第三場,原文為伊阿古調撥奧賽羅的話:“縱然他們淫蕩得像山羊,像猴子,像交尾期的狼,蠢得像沉醉的呆漢,他們也絕不能讓你親眼看見。”

[100]語出《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原文是麥克白聽到侍從向他報告王後死了之後發出的悲觀哀嘆,全句為“這不過是傻子講故事,說得慷慨激昂,卻毫無意義。”

[101]玉米舞(corn dances):美國新墨西哥州等西南部諸州的一些印第安人部落祈禱上蒼賜予豐收的宗教儀式。

[102]馬克薩斯(the Marquesas):太平洋中南部法屬波利尼西亞北部島群。184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現為法屬波利尼西亞的一部分。

[103]《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據傳為中世紀後期德國法政牧師多馬·肯培所作。該書為基督教禱告經典,地位僅次於《聖經》,至今仍是屬靈文學的經典讀物,教導人們研讀《聖經》,逃避世界的虛浮。

[104]《宗教體驗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威廉·詹姆斯從個人體驗角度觀照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以伏爾泰、惠特曼、愛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體驗為例,對皈依、懺悔、神秘主義等宗教體驗進行探討。

[105]紐曼紅衣主教(Cardinal Newman):本名為約翰·亨利·紐曼,十九世紀英國宗教史上的主要人物。

[106]語出莎士比亞歷史劇《約翰王》第三幕第一場,原文是教皇特使潘杜爾夫質問約翰王時的話。

[107]曼恩·德·比朗(Maine de Biran,1766—1824):法國理智主義和神秘主義哲學家,著有《心靈學基礎論》和《人學新論》等著作。

[108]語出《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場,原文是哈姆雷特從鬼魂那裏得知父親是自己的叔父毒死之後對軍官何瑞修說的話。此處與原文略有出入。

[109]布拉德雷(Bradley,1846—1924):英國實用主義哲學家、邏輯學家,新黑格爾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把英國的經驗論傳統與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結合起來,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認為“絕對”或“絕對經驗”是第一性的,是最高的實在和真理,在精神之外沒有而且不可能有任何實在,物質世界不過是一種現象或假象,從而把反理性的直覺看做最高的認識形式,甚至公開提出哲學必須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明顯表現出神秘主義性質。代表作為《現象與實在》。

[110]此段話是《李爾王》第五幕第三場中埃德加和埃德蒙的對話,“他”是指其父葛羅斯特伯爵,與人私通生下埃德蒙,後來埃德蒙的情婦裏根挖掉了葛羅斯特的眼睛。

[111]語出《特洛伊羅斯和克瑞西達》第二幕第二場。原語是赫克托回答特洛伊羅斯“什麽東西的價值不是由人的估計而決定的?”時說的話。

[112]語出《奧賽羅》第二幕第一場,原文是奧賽羅勝利歸來後對其妻說的話。

[113]語出《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原文是哈姆雷特的獨白,此句的前一句便是著名的“生存還是毀滅,這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但小說中的引文與原文略有不同。

[114]語出《哈姆雷特》第四幕第四場末尾,原文是哈姆雷特為復仇而猶豫不決時的一段獨白。

[115]苔絲狄蒙娜(Desdemona):《奧賽羅》劇中奧賽羅之妻,因奧賽羅聽信伊阿古的讒言,誤信其不貞,故一怒之下將其掐死,後悲憤之下拔劍自刎。

[116]克勞狄斯(Claudius):《哈姆雷特》中的丹麥王,哈姆雷特的叔父,弑兄奪嫂後篡奪王位,最後死在哈姆雷特復仇的毒劍下。

[117]語出《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原文是麥克白在得知自己的王後瘋死後的話。

[118]語出《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場,原文是哈姆雷特對禦前大臣波洛尼厄斯說的話,全文為“假如太陽能讓死狗身上生蛆,那它就是一塊可吻的臭肉。”

[119]語出《李爾王》第四幕第一場,原文是葛羅斯特伯爵對老佃戶說的話。

[120]語出莎士比亞喜劇《一報還一報》第三幕第一場,原文是公爵扮作修道士對克勞狄歐說的話。

[121]語出《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原文出自哈姆雷特關於生與死的那一段話,此處與原文稍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