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沉沒的國度 7(第3/15頁)

“那橫條紋,到底是怎麽回事?”真下副教授嘀咕道,“究竟為什麽?能量在地下二百公裏的地方,就那麽早地向日本海一側移動?”

“不知道到底為什麽。”中田搖了搖頭說,“在地下深層發生的事,弄不明白。不過,好像是電腦從監視器傳來的數據裏,發現了我們不知道的模式,制作出了合理的模型。”

真下副教授焦躁地說:“可是,為什麽在地下會積存那麽多的能量呢?從理論上看,這是不可能的,它已經超越了地殼可以承受的限度。”

“開始了……”氣象廳的人用冷峻的口吻說,“日本列島……裂開了……”

耀眼的紅色光線,從位於日本列島中央部位的富山灣的東邊一帶,突然躥向了南方和北方。與此同時,日本列島的許多地方出現無數細細的紅線,列島的整個形狀都歪斜扭曲了。變化並沒有就此停止,屏幕上太平洋一側的光點群在以波動的形式向東邊擴散的同時,其下方也不斷下沉。穿過下方的斑紋活動越發激烈,日本海一側的粉紅色光點群越變越大,並開始像生物一樣擺動起來。

通過藍色光條而顯示出來的日本列島,東邊一半向東,西邊一半向南,它們慢慢地一點點地脫離主體並開始微微傾斜。

秒針的嘀嗒聲和類似咳嗽的快門輕輕的聲音持續著。大屏幕裏,藍色日本列島微微傾斜著身體,喘息著不斷滑過大屏幕而往下沉去,不一會兒就停住不動了。

日本海一側的粉紅色光和太平洋的綠色光都已經變弱,曾經密密麻麻地排列著的紅色光點的數量也大大地減少。所剩的光點由紅色變為橙色和黃色,光也漸漸變得微弱,緩緩地在那裏忽明忽暗。

“時間怎麽樣?”

“從再啟動到現在一共六十二秒……”有人接話說道,“換算為天數的話,是三十二天多。”

“如此大的變動,就發生在一個月之間……”真下副教授的聲音中飽含著嘆息。

幸長問道:“列島部分的移動距離是多少?”

“水平移動最大為三十五公裏,垂直移動為負二公裏。東部日本對著海平面,沿著俯角大約為十三度的面,向東東南移動。西部日本沿著俯角六度的面向南偏移,九州則整體性地按逆時針方向轉動,南部卻朝東滑移。”

“垂直移動二公裏……”來自地理院的男子自言自語道,“那麽,高山部分應該可以保留下來……”

“就算保留下來,你覺得還能居住人嗎?”中田說,“肯定會山嶽崩塌,火山大噴發的。而且,這一切並不是最終結果,下沉還將會持續……”

“沒錯 。”氣象廳的人看著錄像上的數字說,“在地殼大變化結束後,下沉和水平移動仍會按一天幾厘米的速度持續。”

真下副教授指著大屏幕裏的圖像,提高嗓門說:“不過,這個模型是否真的準確呢?照我看,有點難以置信。從太平洋沿岸向日本海沿岸,穿過日本地下的能量移動究竟是什麽?我不認為,通過了地下好幾百公裏堅硬的巖石區域後,如此大規模的能量移動,還能那麽快。況且……我前面也陳述過幾次同樣的意見,超過地殼的彈性限度而積存那樣大量的能量,其可能性也不大……”

“等等……”中田說,“客觀地說,模型本身也許不夠完善。地面一百公裏以下的事,詳盡的情況誰都弄不明白……不過,那樣的能量移動,並不是不可能的。你知道隧道效應嗎?”

真下副教授有些激動地說:“中田君,我承認你很有天分,可是,這麽想當然地把各種模型照搬到這裏來,恐怕也不太合適!

隧道效應,不就是原子核的模型嗎?能把素粒子級的共鳴吸收模式,用到如此宏觀的地殼現象上嗎?”

中田用手扶著大屏幕的平台,搖了搖頭說:“等一下,我也沒說要生搬硬套這個模式。不過,我要說的是,在巖石區域,這種高密度固體上的能量移動,不應該僅僅考慮它是熱傳導和彈性振動。即便是高密度固體,也有可能出現類似隧道效應那樣有意思的模型。”

“什麽樣的模型?”

“固體液體二相在臨界狀態時,發生的能量移動。”

“你是說冰嗎?”

中田說:“是冰河。據說在冰河的巨大板塊內部,到處都會產生接近零度的水孔。由於壓力的一點點偏差,板塊裏就會形成由固相轉化為液相的管狀部分,水便通過這個管狀水孔而流動。當然,因為水中含有冰塊醬,經過這樣小小的狀態變化後,它們馬上就會回到冰的狀態而堵住管狀水孔。盡管如此,實際上在冰河板塊裏,似乎產生了相當長的管狀水孔,並存在較快速度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