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 4

為了避開新聞記者,原定於四天後舉行的關於地震問題的內閣成員與學者座談會向後推遲一星期秘密召開,因為總務長官等人不知這些學者將會講些什麽,擔心記者據此寫出聳人聽聞的消息而惹出是非來。

座談會於晚上八點在平河町新建成的大廈內某俱樂部舉行。會上並沒有多少耳目一新的發言。防災中心所長表示,東京抗震結構化計劃如能按目前形勢順利推行的話,即使在兩三年後發生類似關東大地震級別的地震,也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只是如果按目前的防災能力推算的話,海嘯對以江東地區為主的地殼下沉地帶,以及千葉縣品川、大森等人工填海地帶所造成的災害將會相當嚴重。

氣象廳的科技官野末闡述說,總體來看,由於以富士山火山地帶為首的日本各個火山地段的活動正全盤趨於活躍,因此,應加強火山地帶遊覽區的防範措施。他強調指出,應像對待氣象觀測網一樣,提高目前的火山觀測網的密度,同時,力求中央能夠對情報及時集中,並自動分析。

T大學山城教授和K大學的大泉教授對日本西南部中央構造線以南地區的地震頻發問題做了簡短的說明。

中等強度的地震在急劇增加,但這只不過是地殼內積累的能量發生小規模的釋放。因此,目前還看不出強震的先兆。然而,如果把火山活動趨向活躍聯系起來考慮的話,目前,日本列島地下發生大規模構造變化亦未可知。雖然還不甚明了,但結合重力異常的大幅波動以及地磁、地電流的劇烈變化等現象進行綜合考察,就不難看出這樣一種征兆,即在日本的地下出現了某種異常。但今後這種趨勢是擴大還是到達某種程度就收斂,不做較長時間的觀測是說不出什麽來的。

“所謂異常,大致指的什麽?”建設大臣問,“不會馬上要發生強震吧?”

“不,不是指這個,而是可能更嚴重的地殼構造變化。”大泉教授答道,“這個嘛,即便如此,也不必過分擔心,可能是幾千年幾萬年一遇的序列變化吧。因為從地質年代的角度來看,地殼從新生世初期開始就進入了連續不斷的劇烈的阿爾卑斯造山期,因此,包括全球各地發生的地震和火山噴發在內的地殼運動,都可以說是處在新生世初期就開始的劇烈的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的延長線上。也就是說,我們的人類時代已經進入了地球史上一個特異的劇烈的陸地變動期。”

“那又會怎樣呢?”大藏大臣繼續問道,“今後地震是增加還是減少呢?今後是否還存在特大災害和較大災害的可能性呢?”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能說沒有,但也不能肯定地說有。” T大學的山城教授歪著他那張清秀的長臉回答說,“總之,目前對地震的研究,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但是,從兩種可能性來看,我覺得,今後地震的次數即使增加也不大會出現強震,這個概率要大一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地殼所積累的能量是有限的,接連不斷發生的中等強度的地震本身也會釋放出相當的能量。因此,也可以認為,不至於會發生強烈地震……”

“但是……”一直悶聲不響的田所博士終於發言了,“羅德提倡的所謂‘地震活動指數’那個玩意兒,最近,尤其是近五六年裏有極其明顯的上升。日本的指數值在世界上最高,過去也就是三百八十到三百九十,但這五六年間就突破了四百,簡直是鰻魚式的直線上升啊。”

“確實如此。”山城教授看都不看發言人一眼,繼續說,“從這個趨勢看來,指數值還要上升哩。”

“正常情況下,全球每年地震次數平均是七千五百次,而根據地震儀的記載,目前已經接近它的倍數一萬三千次……”

“當然,我們也承認它的次數在增加,而且還增加得很多。但與次數形成對比的是較大的地震卻在減少。應當說從微震、弱震到中強地震增加很多,強震倒是在減少。”

“嗯……地震受害程度的大小不一定與地震的強弱有關系呀。哪怕是中等強度的地震,如果對策不當,也會造成損失的嘛。”防災中心的所長說,“因此,今後無論是鐵路還是公路,或是建築物什麽的,都應當綜合考慮抗震的問題,開辟一條新的路子才是……”

“大泉先生,聽說位於日本海溝西緣海崖上曾經出現負重力的異常地帶,並且正以極快的速度向東移動,你知道這件事嗎?一部分已經從海溝崖移向大洋海底了。”田所博士似乎根本就沒有留意別人的發言。

接著,他繼續說道:“而且,這個重力異常的程度,正隨著異常帶逐漸東移而呈減弱的趨勢。目前,全部觀測工作尚未結束,但是,一部分異常已經消失了。這是‘信天號’觀測船在一星期前提出的一份情況簡報,目前他們還在繼續進行海洋觀測。大泉先生,你有什麽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