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克拉肯山(第2/16頁)

“因此根據‘元法則’,凡是大氣中含有氧氣的行星都不能殖民。不過說句老實話,要不是量子引擎確保了航程和動力的無限,我很懷疑人類是否會作出這麽極端的決定。

“下面再介紹一下我們抵達薩根二之後的行動計劃。如地圖所示:薩根二表面的百分之五十以上都覆蓋著冰層,厚度估計有三公裏,那裏面藏著需要的所有氧氣。

“在確定最終軌道之後,麥哲倫號會啟動量子引擎的一小部分馬力,當作火把使用。引擎會融化冰層,並將融化產生的水蒸氣分解成氧和氫,其中的氫會迅速逃逸進太空。必要的話,我們還會使用調諧激光。

“只要十年時間,薩根二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就會達到百分之十,但其中也會充滿大量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暫時還無法呼吸。為了加速改造,我們將投放特別培養的細菌,乃至植物。但就算在那之後,行星的溫度也還是太低,即便算上我們注入的熱量,除了赤道附近在中午的幾個小時之外,行星各處的氣溫基本還會低於冰點。

“到那時,我們會再次使用量子引擎;這大概也是最後一次使用了。然後,在太空中航行了一輩子的麥哲倫號,就終於能在一顆行星的表面上著陸了。

“著陸後,在每天適當的時候,量子引擎會在飛船和飛船下方的巖層所能承受的範圍內全力開動,連續噴射十五分鐘。我們首先會進行一輪測試,以能確定這個行動的持續時間。如果初始著陸點的地質結構不夠穩定,我們還可能再度開動飛船。

“據初步估計,引擎要噴射三十年,才能讓行星的公轉速度慢下來,它將朝恒星的方向跌落一定距離,然後就能獲得更加宜人的氣候。此後量子引擎還將噴射二十五年時間,將行星的軌道修正為正圓形。在這二十五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裏,薩根二都會是相當宜居的。盡管在軌道最終確定之前,那裏的冬天還是會十分寒冷。

“等到修正完畢,一顆嶄新的行星就誕生了,它比地球大,表面的百分之四十是海洋,平均氣溫二十五度,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是地球的百分之七十五,並且不斷上升。到了這時,我們就能喚醒飛船上的九十萬名休眠者,並把一個嶄新的世界交到他們手裏。

“如果沒有發生什麽意料之外的變故,或是意料之外的發現,那麽麥哲倫號的前景就是這樣的;可是萬一發生了最壞的情況……”

瓦萊博士猶豫片刻,但隨即又露出堅強的微笑。

“嗨,無論發生什麽,各位都不會再見到我們了!就算薩根二沒法居住,我們也還有下一個目標,那個目標距離薩根二三十光年,說不定還更好呢。

“也許我們最終會在兩顆行星上全都殖民,但這個要留待未來決定了。”

觀眾席沉默了片刻,然後才響起了討論聲。大多數院士都被演講震住了,但他們鼓掌時絕對發自真心。總統見慣了大場面,在這時候總是會提前準備幾個問題,他第一個起身發言。

“瓦萊博士,我有個小問題:薩根是什麽人或者什麽東西的名字嗎?”

“那是個人名,他是位科普作家,生活在第三個千年初。”

接著,就像總統預料的那樣,問題紛至沓來。

“博士,您說過薩根二至少有一顆衛星;那麽在行星的軌道改變後,會對衛星產生什麽影響?”

“除了極輕微的擾動之外,不會有影響,它會繼續圍繞主星轉動。”

“可是,如果那個章程……哪年的來著,3500年?”

“是3505年。”

“如果那章程早批準幾百年,就沒有我們了吧?畢竟薩拉薩星也屬於不能殖民的行星啊!”

“問得好,我們也經常辯論這個問題。2751年的那次播種任務——也就是你們的母船在南島上完成的那次——無疑是違反章程的。幸好當時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你們這兒沒有陸地動物,所以殖民不算違反不幹預原則。”

“但是這樣做也太冒險了吧?”說話的是一位年輕的女院士,一旁的長輩們饒有興味地看著她,“就算‘有氧氣就代表有生命’這個命題成立,可是你們又怎麽知道相反的命題就是錯的呢?就算在沒有氧氣,甚至沒有大氣層的行星上,也可能存在著各種生命,甚至可能有智能生物。許多哲學家都提出過這樣的假設:如果我們的祖先是智能機器,他們就肯定會選擇一個不容易生銹的環境。你們知道薩根二的歷史有多長嗎?它可能已經過了好氧生物的階段了;上面可能會有一個機器文明等著你們呢。”

聽眾中的反對者嚷嚷了幾句,還有人嘀咕,“科幻小說都來了!”語氣中帶著厭惡。瓦萊博士等待騷動漸漸平息,然後簡短地答道:“這個問題我們也沒少操心。要是真的遇上了機器文明,那麽不幹預原則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我更擔心的是他們怎麽對我們,而不是我們怎麽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