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薩拉薩星(第4/7頁)

布蘭特眨了眨眼;這位塔納陣的首席機械師是第一次收到鎮長的直接命令。接著,他的臉上就露出了窘迫的表情。

“小飛鷹的機翼幾天前被一顆椰子撞穿了,我要處理漁網的事,一直沒空修理,它現在還不能做夜間飛行。”

鎮長盯著他看了好一陣。

“那麽我的車能開嗎?”她語帶諷刺地問道。

“當然沒問題,”布蘭特有些憤憤不平,“油都加滿了,隨時可以上路。”

鎮長的車很少開出來。塔納鎮面積很小,步行二十分鐘就能走到頭。當地的食品和設備運輸都是靠沙橇完成的。鎮長的座駕服役了七十年,裏程數加起來還不足十萬公裏,不出意外的話,至少還能再開一個世紀。

薩拉薩星人會興高采烈地試驗各種墮落行徑,但計劃報廢和炫耀性消費卻不在其中。誰都想不到,這輛年紀比乘客都大的老爺車,會在這時踏上它一生中最具歷史性的旅程。

04 警鐘響起

地球的第一聲喪鐘響起時,周圍無人聆聽;就連發現了這個致命事實的科學家,當時都沒留意——那會兒,他們正身處地底,在科羅拉多州的一處廢棄金礦中開展實驗。

這是一次勇敢的實驗,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都是無法想象的。人類在發現中微子之後,馬上就意識到自己擁有了一扇觀測宇宙的全新窗口:這種新物質的穿透力如此強大,能夠像光線透過玻璃一般輕易地穿過行星,既然如此,我們自然就可以用它來觀測一切恒星的內部結構。

尤其是太陽。當時,天文學家相信自己已經理解了太陽內部的活動:核反應為這具烘爐提供能源,並最終養育了地上萬物;在日心的巨大壓力和溫度之下,氫聚變成氦,這個過程伴隨著一系列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還順便制造了一批副產品,那就是中微子。

一旦離開了出生地,這些中微子就以光速向外逃逸,對它們而言,擋在前面的萬億噸物質不過是一縷青煙,壓根構不成障礙。僅僅兩秒之後,它們就脫離太陽的束縛,向著茫茫宇宙進發,沿途無論有多少恒星、多少行星,大多數中微子都能躲開所謂“固態”物質的攔截,一直飛奔到時間的盡頭。

太陽發射出的一小股粒子流在八分鐘後拂過地球表面,而其中的又一小股被科羅拉多的科學家攔截。他們將設備埋在了超過一公裏深的地下,這樣就使一切穿透力不強的輻射被地層阻擋,以確保最終截獲的一定是少數來自太陽心臟的信使。在給這些中微子計數之後,科學家就能對太陽的內核作出詳細研究。而在此之前,任何一個哲學家都能輕易證明,那裏是人類的觀察或推理永遠無法觸及的領域。

實驗成功了。來自太陽的中微子偵測到了。問題是,它們的數量太少了。被這架巨大儀器捕獲到的中微子,在數量上比理論預期少了三到四倍。

顯然是哪裏出了差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失蹤的中微子”逐漸升格為重大科學醜聞。實驗設備一次次接受檢查,相關理論一個個被推翻,相同的實驗做了好幾十次,卻都只能得出同一個令人困惑的結果。

到二十世紀末,天體物理學家被迫接受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但在當時,還沒有人能看透這個結論所蘊含的意義。

中微子的理論沒有錯,實驗設備也沒有故障。問題出在太陽內部。

200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舉行了史上第一次秘密會議,會址選在科羅拉多州的阿斯本市,和首次舉行實驗的地點相去不遠。會議召開時,同樣的實驗已經在十幾個國家重復了多次。一周之後,聯合會向各國政府提交了一份編號為“55/08”的特別公報,標題十分低調,叫《有關太陽反應的若幹備忘錄》。

隨著消息慢慢走漏,各國政府終於公布了“地球將要毀滅”的真相。你可能會覺得,這個聲明必定會在世界範圍引發恐慌,但事實並非如此。公眾先是震驚無語,繼而聳一聳肩,繼續日常生活。

在地球上,沒有幾個政府會展望下次選舉之後的未來;也沒有幾個人的眼光能超越孫輩;再說了,也有可能是天文學家算錯了呢。

退一步說,就算人類真要面臨死刑,執行的日子也還遙遙無期。太陽在未來一千年內都不會爆炸,誰又會為自己的第四十代子孫傷心落淚呢?

05 驅車夜行

汽車駛上塔納鎮最有名的公路時,薩拉薩星的兩個月亮都還沒有升起來。乘客中有布蘭特、瓦德倫鎮長、西蒙斯議長以及兩位年長的鎮民。布蘭特像往常一樣毫不費力地駕著車,心裏卻還在為鎮長剛才的斥責微微惱火。鎮長那條豐腴的手臂在無意中搭上了他赤裸的肩膀,但這並沒使他的火氣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