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魚”與“熊掌”(第3/8頁)

爾後當然是緊張的期末復習。

日本人學習刻苦,學生間的競爭激烈是世界聞名的。但他們與中國學生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日本中學生在家學習時間為一個半小時,中國中學生卻是三個半小時。到了高中。尤其是高三更不用說了。

大概教育史上最成功最有效的強迫人讀書的辦法就是考試。

每位同學在復習考試期間都比平時用功多了。準要能想出個辦法讓這一現象倒置過來,肯定能得個“促使人類文明進步大獎”。桌展裏的磁帶、walkman、電腦盤、遊戲機收回家。閑書也歸還原主。沒人再談起林志穎和香港新機場的興建。到處可見埋頭苦讀的同學。不知是誰將後向黑板上的“離考試只有10天“改成“離放假只有10天”,刺激性更大了。這個期間,老師也加大了作業量、測驗量。老師之間的話互相矛盾。

“真正的學者從來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化學老師說。

“不要盯著細節不放。要高瞻遠矚,大處著眼,才能抓住整體。”歷史老師說。

聽誰的?

地理老師說:“據報載,始祖鳥並不是最早的鳥類,但是地理書沒改,你們還得給我照寫始祖鳥。”

這又是什麽道理?

考試,像是考生和考官之間在捉迷藏,你不是知道最高峰嗎,那我就考你第二高峰。

算不算刁難?

早晨,林曉旭一進教室就問:“劉夏,這些題你昨晚做了多久?”林曉旭用手指指劉夏桌上的數學本。曉旭為了這些數學題整整花了一個晚上,不知犧牲了多少腦細胞,以致她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不堪回首,足足花了三小時又十八分鐘。劉夏苦著臉嘆道。

林曉旭微微笑了笑,竟有些高興,原來大家彼此彼此。

相比,初中時快活多了,做完作業可以翻翻雜志。聽聽音樂,看看電視。榮幸地進了九中後,她的壓力很大,晚上從沒在十二點前上床過。沒完沒了的習題和卷子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偶爾想看看雜志電視什麽的,可一坐到電視機前,總有一個聲音在耳邊索繞:“別人正在用功呢。曉旭一方面已經被影片吸引住了,一方面又覺得看電視好像在犯罪。惴惴不安。回屋學習,卻又學不下去,老想著那部未完的片子。遇到不會的題,她會很氣,“這題對陳明、欣然來說,不費吹灰之力,我真笨。有時沖破重重難關攻下一道題,她會很興奮,“也許他們都沒做出來,我還行。”這麽努力卻不願讓人知道,那次學校發下了學生情況調查表,有一欄是“在家學習時間”,曉旭至少是五個小時,可她只填了三個小時;“就寢時間”,也只填十點半左右。她害怕別人知道她那麽刻苦卻學習不好,覺得她笨。調查結果與實際情況出入很大。原來很多同學跟她一樣。而余發之類在家裏很少碰書本的人卻填上學習時間四個小時。老師覺得不可思議:“現在的學生怎麽回事,刻苦的不說自己刻苦,不刻苦的硬說自己刻苦。

昨晚,林曉旭花了一晚上才把題做完,又總覺得沒做對。別的功課也復習不下去,心裏很煩,就去睡了。躺在床上,又想起那道數學題,盡管眼皮已經十分結實地粘在一起,可就是睡不著,仿佛睡覺是在偷懶。不行,曉旭又爬起來,繼續看書,卻又看不下去。索性就坐著,眼睛不帶一點記憶地盯著課本。這樣做只是為了心理上好受點:我沒睡覺,我又“學”到很晚。只是她沒想到效果。

“曉旭,咱倆答案不一樣。”劉夏拿著自己的和曉旭的本子對照了一遍。

“是嗎?”

“嗯,問問陳明吧。”劉夏轉過頭,“陳明,昨天的數學題怎麽做?”

陳明隨手把本子遞給劉夏,又接著復習功課。對考試,陳明是十分重視的,尤其是這樣的大考。他承認自己有虛榮心。巴不得自己次次第一,他在班上的地位、威信都是因為他的成績。由於他一貫努力,一貫學習好,所以復習很輕松。他總是保持有條不紊的生活規律。在考試期間他絕不會開夜車。他知道那樣會起反作用,陳明不願意給同學們講題。不是因為自私,而是因為有時他講一遍,問題的人仍不明白,他們會不斷地問:“為什麽?根據什麽?“他得講上三四遍,還得翻書對照,找例題等等。馬上要考試了,一寸光陰一寸金。

劉夏對完題,對林曉旭說:“是你錯了,我和陳明的一樣。看來你整個思路都錯了。”

林曉旭接過本子,一看是錯了。她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簡直想哭,費了一晚上的心血,居然錯了!

即使在這樣緊張的氣氛下,也有不著不急的人。

“蕭遙,把代數借我抄抄吧。”余發張口就說,一點不臉紅,像借支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