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第2/4頁)

在戲曲裏,這個故事大體是這樣的:

說蒼翠茂盛的爛柯山下,住著一位讀書人朱買臣和他的妻子崔氏。朱買臣為人老實厚道,每日苦讀詩書,但運氣不好,科舉考試屢屢受挫。而他家境貧寒,無以為生,只得到爛柯山上砍柴度日。 多年以來,崔氏跟著丈夫過著清苦的生活,漸漸地她有些不耐煩了,脾氣越來越壞,她從心裏看不起丈夫那副窮酸的樣子,說話就越來越尖酸刻薄。朱買臣有口難言,只得默默忍耐。 有一天,天寒地凍,大雪紛飛,朱買臣饑腸轆轆,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為多砍些柴草賣掉,買回米面,妻子就會高興起來。誰知崔氏另有打算:她讓媒婆為自己物色了新的丈夫——家裏還算富裕的張木匠。朱買臣一進家門,崔氏就提出要他寫下休書。朱買臣痛苦地請求妻子再忍耐一時,等他考中得官,日子就會好起來。崔氏卻堅定地表示,即使朱買臣將來做了高官,自己淪為乞丐,也不會去求他。朱買臣見她全然不顧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寫下了休書。不久,朱買臣考中進士,做了太守。崔氏得知後心慌意亂,她想木匠怎能跟太守相比?太守夫人享的是榮華富貴呀!她決定去找朱買臣,不要現任的丈夫了。崔氏蓬頭垢面,赤著雙腳,跑到朱買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許自己回到朱家。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朱買臣若有所思,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馬前,告訴崔氏,若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應她回來。中國人有句成語叫“覆水難收”,就是從這兒來的。崔氏聽了這話,知道緣份已盡。她羞愧難當,最後就精神失常了。也有說她最後羞愧得自殺的,不過這好像多少有點有損朱買臣的寬厚形象,所以戲曲裏大多不說崔氏最後是一種死亡的結局。

崔氏到底最後是自殺了?還是沒自殺?是瘋掉了?還是死掉了?不要小看這個結局,我認為要是為了襯托朱買臣奮鬥歷程的話,崔氏是羞愧得瘋了還是羞愧得死了差別都不太大,但要這出戲的真正的主角不是朱買臣而是崔氏,那她是瘋了還是死了的結局就非常之關鍵了,這不僅牽扯到這個女人的一生形象,還牽扯到朱買臣那個男人的本來面目,“人生自古誰無死”?但要死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今天解讀這個故事,就是為了不讓朱買臣老婆的死,以及她死之前的光輝形象,被一種精神失常的假象給糊裏糊塗地糊弄過去。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個故事裏有幾個重要的疑點:

第一,朱買臣是漢代人,考得哪門子進士?《漢書》裏有《朱買臣傳》,明確寫道朱買臣是漢武帝時期的人。考進士那是科舉考試,而科舉考試可是到隋文帝開皇二年才有的,那還差著六七百年呢?朱買臣想考到哪考去呀?不過話說回來,這在戲曲裏也正常,京劇裏連戰國時候的蘇秦都去考過狀元。問題是這裏為什麽要把朱買臣的進取設置成科舉考試呢?

原來漢朝時期的人才選拔制度叫察舉制,也就是說你有德有才,有了一定的社會聲望,才會被地方基層政府層層推薦上去。在這種制度下要想脫穎而出,那要有好的名聲,和不斷的人生積累,不是一個階段的奮發圖強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問題是要是這樣的話,朱買臣在受到被老婆休掉的羞辱後,即使痛定思痛,也未必就能鹹魚翻身。而改成科舉考試,這個故事就可以變成一個成功的勵志故事了。崔氏就是朱買臣開始奮鬥過程的那根導火線,是他命裏注定要受的挫折,他只有經過被老婆休掉這一難,這一關,才能脫胎換骨,鳳凰涅磐,走向輝煌和成功。換句話說,在戲曲裏,朱買臣他老婆就是朱買臣走向成功的一個“托兒”!

第二個疑點,朱買臣被老婆休掉的時候,他已經四十多歲了。他自己說的“算命的說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多,你跟我苦了恁許久(就是苦了那麽久的意思),再過幾年,可就該過好日子了。”我覺得這個男人很可笑,老婆要跟他離婚的時候,他找出來的理由不可謂不神奇,居然連算命的話都拿出來了,雖然後來果真是這樣,也只能說是碰巧啊,是瞎貓碰著死耗子,但在離婚的當時,可是一點影兒也沒有的事兒啊。當然,這個我們可以不去管它,但從他的話裏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來,也就是崔氏跟他離婚的時候,朱買臣已經快五十了,就算他們二十歲結婚,事實上古人的法定結婚年齡,男人是十五歲,女人是十四歲,所以我們就算朱買臣窮,討不起老婆,至少到二十歲也該結婚了。從二十歲結婚起,到四十幾歲離婚,崔氏跟著他受窮,至少也受了二十幾年了,為什麽以前沒有受不了,而就在朱買臣要考中進士前就受不了那份習以為常的窮了呢?要說是再嫁的老公條件好,她不過再嫁給了張木匠,又不是什麽大款、大腕的;要說是跟朱買臣徹底沒感情了,等到朱買臣做太守了,她怎麽又肯違心地靦著臉又來求這個她已經沒感情的男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