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第3/4頁)

“我雖不知道聖上是如何打算的,可二舅兄這次的功績是實實在在,能直接升遷最好,就算不能,那這份功績也記上了,不會被抹沒了去。”

當今賞罰分明,雖然有時候也會被人吐槽吝嗇,但絕對不是一毛不拔之人。

“爹爹當年也一直想讓幾個兄長棄武從文的,只可惜沒這天分,到了鈺哥兒這兒,爹娘其實都已經不抱什麽希望了,也沒想著讓他擔起什麽重任來,能顧得了自己就行,沒想到劉家出的第一個正兒八經的文人,居然還是鈺哥兒。”

只讀書不練武,可算不上是什麽正兒八經的文人,鈺哥兒是自個兒考取了功名的,而且還是秀才功名,夫君走的那一年,鈺哥兒剛剛入仕途。

不過這官職也是夠低的了,秀才功名,哪怕托了關系,也只能從正八品的位置做起。

魏時要知道夫人是怎麽想的,必然相當無奈,正八品在官場當中自然算是低的了,可對於剛入仕途的人來說,已經算是不錯了,堂兄還是舉人呢,一開始只能從正九品做起,熬到現在也不過是正八品而已。

作為官員,魏時可以明顯的感知到大靖朝的蓬勃和生機,這一點從各地統計的參加縣試的人數上,就能看得出來,參加縣試的人數在逐漸增長,也就意味著讀書人越來越多。

最近這兩屆的會試,上榜的人數也在擴大,越來越多的人獲取了做官的機會,這樣才能競爭上崗,不至於讓庸官占著位置不動。

但是同樣的,人越多,競爭獲勝出來的人越優秀,在官場上的人想要升遷就越難。

對官員來說,或許並不能算是一件好事,但是於百姓而言,那就是利大於弊的好事情了。

想想劉鈺,魏時都覺得驚訝,什麽時候那個做事情只有三分鐘熱度的人已經長大了,成親讓劉鈺仿佛脫胎換骨一般,在讀書上發起了狠勁兒。

幾年的功夫,還真就考到了秀才的功名。

魏時轉過頭來打量著夫人的神色,要知道這幾年夫人可是對劉鈺兩口子羨慕的不得了,人家成婚晚,長女小了遠哥兒整整四歲,可是卻趕在他們前頭成就了一個‘好’字,一子一女連起來便是一個‘好’字。

這種人為沒辦法控制的事情,魏時也沒法子,他陪著夫人拜過送子娘娘,也調養了好長時間的身體,沒少用了藥膳,但都沒什麽效果。

“前段時間,弟妹已經坐穩了胎,我才知道她竟又懷上了。”劉楓語氣裏也有些羨慕,還有些釋然。

“我還是那句話,夫人為我生了遠哥兒,就已經足夠了,咱們一個頂他們十個八個。”魏時安撫道。

在這個講究多子多福的年代裏,魏時也就只能如此安慰夫人了,反正他不嫌孩子少。

盼了那麽些年了,劉楓失望的次數多了,自個兒也就不抱什麽希望了,也學會了跟夫君一樣安慰自己。

其實還挺暖的,魏家雖然人丁單薄,可夫君的身體也沒什麽問題,只是緣分未到罷了。

她們夫妻倆膝下就只有遠哥兒一個孩子,夫君也沒想著納妾,還反過來安慰她。

她要是一直想不明白,這麽糾結下去,那就真真是辜負了夫君的這一番愛意。

劉楓並不覺得夫君會不期待再有孩子,遠哥兒是很好,哪兒哪兒都好,可誰還會嫌孩子多。

不過看著分別了一年多的夫君,劉楓什麽都不想再想了,人生苦短,就該高高興興的過日子。

——

今夜難眠的何止是魏府,事實上在封爵的消息傳出來之後,整個京城都炸了。

多少年了,除了外戚,朝廷這還是頭一次給外姓人封爵,哪怕只是一個一等伯呢,不是侯爺,也不是公爺。

各種羨慕和嫉妒在裏頭,但同時也讓大家瞧見了希望,封爵的口子竟然已經開了,那就說明皇上並不是吝嗇的一個爵位都不肯給,只是標準可能跟大家想象中的不太一樣。

被封為航海伯的魏時,既然已經成功走出了一條路子,現成的研究材料,無論是他這一次出海,還是之前幾年的仕途生涯,甚至他讀書時的瑣事,他的出身,這些都要拿出來研究。

就算是已經做到正一品的三公,也都是盼著有朝一日可以封爵的,在官場上留下的余蔭,子孫未必能用得到多少,爵位才是保證。

更何況,哪一個官場裏的老油子也不想被一個年輕人壓過去。

魏時不僅僅是在開國之後,頭一個因功勞而獲封的一等伯,同樣也是現在最年輕的一等伯,靠繼承得來的爵位,那真的是熬死了祖父,再熬死了父親才行,可自己掙下來的爵位就不一樣了,跟父母沒什麽關系,跟祖上更沒關系。

魏時的履歷很簡單,一個正七品知縣的庶長子,跟貴重扯不上什麽關系,而且少年坎坷,十歲之前被稱作嫡子教養,十歲之後,有了嫡出的弟弟,就被打回原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