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2/5頁)

太子一趟趟的帶著小皇孫到魏府來,雖說主要是為了孩子,可旁人不知道啊,哪怕沒有入東宮,沒有做東宮的屬官,魏時身上也照樣貼上了太子的標簽,而且還是太子眼前的大紅人。

再一聯想到魏時之前在兵部的時候,跟大皇子關系處的也不錯,甚至差不多已經是大皇子的馬前卒了,如今離了兵部,改弦易轍的速度這麽快,也是讓人大跌眼鏡。

是以,外界對魏時的評價可謂是毀譽參半,一方面,這位確實是年少有為,另一方面這些年來表現的也極為功利。

不只是在大皇子和太子的事情上,也不只是在拜師和娶親的事情上,作為三元及第的狀元郎,魏時在中狀元之後,幾乎就再沒有什麽詩作和雜文了。

仿佛多年苦學就只是為了考科舉而已,這在很多人看來,難免功利了些。

魏時又是個不太熱衷於交際的,交好的幾個人,大多都是很多人夠不到的圈子,是以能夠為魏時說話的人不多。

這事兒魏時自己不是不清楚,他只是朋友少,並不是沒朋友,不管是曹安和劉鈺,還是紀風錦、劉子成和鄭家逸,都有跟他提過醒。

人的名,樹的影,在大多數人看來,名聲確實比較重要,魏時並非是不愛惜羽毛,不看重自個的名聲,可這事兒本來就是無解的。

魏時原本是不覺得自個兒功利的,不過仔細想想這份功利性確實存在,他寒窗苦讀多年就只是為了考科舉入仕途而已,而並非是因為喜愛。

一朝中了狀元之後,他也確實不想著寫詩作和雜文了,甚至都不想再做算學題,跟對這些東西有著純粹熱愛的人相比,他的確是功利了些。

至於拜師和娶親,也不乏其中的功利性,如果老師只是一個普通的進士,如果嶽父只是一個平民百姓,不管是拜師,還是娶親,這兩件事都不可能成的。

跟太子和大皇子相交,也有其身份上的原因,如果不是因為這二位的身份,他不可能聽大皇子差使,也不可能跟太子一道出去賑災,並跟人家侃侃而談,試圖把自己的想法輸出,影響到太子,進而影響到整個大靖朝。

所以,他本人還真有幾分功利,並非是不染凡俗的仙人,也並非是舉世混濁我獨清的清高之人。

或多或少,普通人身上都是有些功利性的,魏時自認為並非是功利至上之人,之所以名聲上毀譽參半,讓不少人議論,無非是因為有些招人眼了。

他讓人覺得有功利性的地方,都是招人眼的地方,是以才會引起那麽多的議論。

對此,他倒是很能夠看得開,畢竟是從後世而來,他很清楚,無論是什麽人,輿論都不可能一邊倒,毀譽參半也算還可以。

更何況他又沒做出過什麽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所謂的功利性,對於官員來說,不過是無傷大雅之事。

既不能影響他做官,也不影響他正常的生活,更不會影響到他的家人。

說到底,一個官員的立足之處,無非是兩點,一點是能力,一點是上頭有沒有人,這兩點魏時都具備,底氣夠足,前途可期。

倒是也不用關注外界的那些紛紛擾擾。

兩個小孩子既沒有獲得外部消息的途徑,也還沒有到能夠理解這些事情的年紀,太子卻是懂的。

自從登上儲君之位以來,面對的壓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對於外界的看法,他一開始也是很在意的,甚至有好幾天為此失眠。

不過後來想開了,也就沒事兒了,左右不管是在什麽樣的位置上,即便是父皇,也很難讓人人都愛戴吧,就連金銀珠寶、古董玉石,都還有人嫌棄其市儈呢。

內心強大之人,是不會畏懼這些謠言的。

魏大人身世坎坷,又年少成名,所以才會擁有強大的內心。

在這一點上,他跟魏大人還是挺像的。

這種惺惺相惜之情,幾乎是已經跨越了朋友,上升到了知己的階段。

對於太子而言,這種感覺還是比較陌生的,但他也確實是從魏大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前、現在和未來。

在工部辦差,太子和魏時的目的都是明確的,就是為了發展造船業。

大靖朝之前幾乎沒有重視過這個,工部之前最主要的任務還是在水利、山澤、屯田、工匠、交通這些方面,對於大海,朝廷之前從未想過邁出去這一步,因此在工部這邊,基礎也是不多的。

能提供的也不過是幾個造船的工匠,以及去年從全國各地搜羅過來的工匠,但是這些匠人之前所造的船,基本上都是用在江河湖泊上的,用在海上的船,基本上都是走不了太遠的小船,根本就不能用於遠航。

要想造出可以用於遠航的大船,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項從無到有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