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2/5頁)

當然了人各有志,他覺得辛苦的事情,可能對太子來說也是一種肯定,一國之儲君就應當有這樣的待遇,倘若沒有了,那才該擔心呢。

一直到圍獵快要結束的時候,太子才抽出時間來見魏大人。

旁人忙著囑咐下人收拾行李、收拾獵物,或者是忙著話別,忙著在行宮附近再轉一轉,魏大人的畫風可就清奇多了,人家忙著寫寫畫畫。

若是考科舉,太子這樣的怕是連個秀才也考不了,但也是讀了這麽多年書的人,只是跟官員的學習方向不同,不代表文化底蘊就差。

而且若論及審美,大多數人恐怕都是不及太子的,畢竟很少有人家會比皇家的好東西更多,古董玉石堆砌出來的眼光,是讓大多數人都拍馬屁的。

魏大人的畫,跟時下流行的畫作是不太一樣的,跟歷史上的幾個流派也不太相同,但也有其相似之處。

勉強算是自成一派,但要說到意境,魏大人的畫還不夠,內容也比較簡單,帶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應該就是新奇和童趣。

看了之後能讓人莞爾一笑的那種童趣,還是有幾分意思的。

很適合小孩子看。

都是當父親的人,就算太子這份慈父之心比不過魏大人,不會親自畫一本書出來,但是討要一本的心還是有的。

“這畫有意思的緊,故事也挺有意思,早就聽說魏大人寵孩子了,想必這本畫冊應當是畫給貴公子的吧,孤也想替自家孩子討一本回去。”太子有些不太好意思的道。

他雖比不過父皇富有四海,但也屬於什麽都不缺的人,張嘴問別人討要東西,對太子來說還是頭一次。

魏時對此也挺驚訝的,相識這麽久了,還是頭一次見太子開口要東西,之前那包牛肉幹兒,可是他主動塞給人家的。

雖說這本書是給自家兒子畫的,但送給旁的小孩子看,他也是樂意的。

不過重新畫一本,那也太費精力了,在自家兒子身上他有這份耐心,在旁人家孩子身上,可就沒這麽好的耐心了。

“那您得稍微再等一等了,我回去讓人做個雕本,多刊印幾本出來,小孩應該都挺喜歡看的,順便往其他友人家裏送本。”

怎麽著也是賣過書的人,雖然沒賺到什麽銀錢,但是該有的技術還是有的,以前可以用來印書本,如今也可以用來印畫冊,只是程序上稍稍復雜一些而已。

“那可就不能只要一本了,既然要印刷的話,還得多送幾本過來,要知道我膝下可不止一個孩子。”

魏大人之所以能這麽寵孩子,可能也是因為膝下只有一根獨苗的原因吧,就跟肅王伯父一樣,因為子嗣太少,所以才會那麽寵曹安,讀書的時候就沒怎麽管過,進了朝堂以後進也還讓他跟以前一樣混著,半點上進心都沒有。

跟肅王伯父比起來,魏大人這寵孩子的方式還是挺不錯的,不影響孩子上進,還能讓孩子早早的就學些東西。

做父母的嘛,目標都得是讓孩子成才,父皇雖是一國之君,要管著整個天下,可在他們這些孩子身上,願望也跟天底下絕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樸素。

他們兄弟五個,各自的性情和愛好都不一樣,父皇也算是早早的就給他們規劃好了人生的道路,引導的方向、學習的東西都不一樣,日後要走的路自然也是不一樣的。

不過,不管是走什麽樣的路,父皇都不希望哪一個孩子日後成為無用之人,渾渾噩噩地過這一生。

他一直都覺得父皇不光是一個好的君主,還是一個好的父親,如何教育孩子方面,他的想法跟父皇也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對魏大人的教育方式也是頗為認同。

只是像魏大人這樣在孩子身上花費這麽多精力的,真的是太少見了,別說是做父親的了,就算是做母親的人,也很少能有這份耐心。

如此想來,他還真想見一見魏大人家的小公子,被如此精心照養大的小孩,到底會是什麽樣子。

本著兩個人已經相熟的緣故,太子也覺得是時候該上門拜訪一次了,魏大人想要入東宮不容易,他想要出宮門去魏府還不是件易事。

糊裏糊塗的,兩個人就約好了時間,秋獵回去以後的頭一個休沐日,太子便要親自上門,一則是見一見魏遠,二則也是友人之間聊聊天。

魏時也是存了旁的心思的,從安南國帶過來的人已經安置好了,夫人也在莊子上特意劃出來了百十畝地,就等著明年春天種上新稻種。

此事關系重大,若是能成,可以說是一件可以惠澤整個大靖朝的事情,可是另一方面此事也需要上達天聽才行,倘若朝廷不知道,那推廣新稻種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了,而且他這個大靖朝的臣民也會被質疑忠心與否了。

再加上,他早前就已經跟太子提起過從其他國家尋找糧種的事情了,如今找個時間跟太子報備也是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