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第4/5頁)

魏時想的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三歲多的小孩,其實也到了該有玩伴的時候,大人照顧的再怎麽細致,也是需要跟同齡人交往的。

只不過讓他把這麽大的孩子送去學堂,他自個兒也不忍心,如今的學堂,哪怕是可以給小孩子開蒙的學堂,跟後世的幼兒園、小學也還是不一樣的。

魏時早先就是跟著何秀才開蒙,他是班裏頭年紀最小的一個,可也沒受到什麽特殊待遇,該學的內容學,該罰的地方罰,跟其他七八歲大的孩子沒什麽區別。

如今都講究‘嚴師出高徒’,先生對學生貫來是嚴厲的,這方面是不分年齡大小的。

魏時從來都沒想過送兒子去學堂開蒙,或者是單獨請個先生到府裏來,開蒙這方面的內容,他還是打算要親自來,等孩子再大一些,最起碼也要等到八九歲的時候,再送到學堂或者是書院裏頭去。

可如今瞧著兒子跟小皇孫友好相處的畫面,倒是覺得自個兒之前的考慮有些欠妥的,孩子總歸是需要玩伴的,總不能等到了八九歲,再讓他學著去跟同齡人交往。

兩個小孩子說著說著,就說到了玩具上,整個大靖朝,大概都沒有比魏遠玩具更多的、更新奇的了。

發條玩具小皇孫是有的,而且還是頂貴頂好的一套,但是什麽滑滑梯、積木、攀爬架、搖搖馬、毽子、沙包……這些就是聽都沒聽說過的東西了。

作為太子嫡長子,曹昐學的東西要比同齡人全面的多,但是玩的東西可就太少了,不光是跟魏遠這種開了外掛的沒得比,就算是跟普通的官宦子弟,也比不了。

除了益智類的玩具,還有那一套發條玩具之外,小家夥能玩的只有東宮的一座秋千,而且還不能是自個兒坐上去玩兒,只能是由人抱著。

也是可憐。

太子起先還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一直到倆小的在滑滑梯上排隊尖叫滑行,看的有趣的同時,心裏頭也有些悵然若失。

這大概才是普通小孩應該有的樣子吧。

作為太子,他知道如何培養一個繼承人更好,但是作為一個父親,他也不想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失去童真,不過才三歲的小娃娃,因為嫡長子的身份,已經背負了很多了,日後只會越來越多。

再想想曾經在魏大人那裏看到過的畫冊,突然覺得他這個父親做的也不怎麽樣,把父皇養孩子的經驗生搬硬套過來,未必就是最好的。

昐哥兒跟當初的他不一樣,中宮無子,父皇必須要盡快確定下來繼承人,盡早的把每一個孩子的路都安排好,都安排的不一樣,這樣才能避免日後起沖突。

但是昐哥兒是嫡長子,論嫡論長都占了首位,日後要走什麽路,可以說是生來就已經注定了的,將來要背負那樣的重擔,小的時候真不能過於苛責了。

還是像魏大人這般,提早教養孩子的同時,也並不妨礙孩子有一個充滿童趣的兒時。

進了魏府,還沒跟魏大人聊幾句呢,太子就已經受益良多了。

正打算好好交流一番育兒經驗的太子,猝不及防就被驚到了。

“從安南國帶過來的稻種,真有你說的那麽好嗎?”

抗旱不說,產量還大,幾乎超出了現有稻種產量的四分之一,可別小看了這四分之一,全國種水稻的地方那麽多,如果能將其普及,多出來的糧食不知能養活多少人。

“根據他們幾個在安南國的查訪,確實是如此,但是作物都有各自的習性,能夠適應的氣候和溫度不同,稻種還沒有在大靖朝種過,因此並不能確定,在大靖朝是不是還能保持有這樣的特性,這事兒下官已經著人安排下去了,特意從安南國帶回來的農人,這稻種能不能有用,明年試一試就知道了,下官也是想著先把這事兒在您這兒報備一下。”

糧食的事情是大事兒,他當初也把魏大人的一些觀點都告知了父皇,朝廷已經派人去周邊的小國尋找有價值的植物了,只是收獲不大。

另一方面出海的事情也已經在朝廷的考慮範圍之內了,準備工作首先是從工部做起,朝廷這一年來在各地搜羅了一批造船的能工巧匠,再加上工部原有的匠人,大約到明年,就可以正式啟動造船計劃了。

到時候他也會被調往工部,包括最先提出這個想法的魏大人,到時候肯定也是要被調過去的。

大皇兄在兵部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父皇授意的,如今兵部也算是有了一部分改變,原本安排魏大人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兵部改革的口子既然已經撕開了,後邊也就不用著急了,按照父皇的話來說,螞蟻吞大象,慢慢熬就是了。

“這事兒,魏大人做的對,不管這稻種能不能成,孤都會告知父皇,皇莊這邊明年也要種一些,就算一時沒辦法達到預期中的產量,日後未必不能,畢竟大靖朝有這麽多能工巧匠在,不過還得麻煩魏大人今年先勻一些稻種和農人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