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國慶節快樂(三更合一)(第3/6頁)

再加上,他從柳州城一路趕到京城,中間沒有做停歇,到了京城之後,也沒怎麽修整,就直接到了沈府。

再怎麽年輕,這會兒精神上也有些不濟了。

不過,拿著這手裏頭跑了題的策問,魏時內心實在忐忑,既怕被斥責,又怕惹得人家連斥責的心思都沒有了。

沈大人跟魏時想象中的不太一樣,甚至是跟大多數官員都不太一樣。

黑瘦。

除了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還有打理得當的胡須之外,跟種地的老農民似乎也沒什麽區別。

露在外面的皮膚黝黑,整個人幹瘦,雖然是那種特別精壯的瘦,但是似乎沒有哪個官員是這樣的,也沒有哪個富家老爺是這樣的。

最起碼魏時之前從未見到過。

不得不說,一見面魏時就被震住了,如果不是風雨裏雨裏的在外面跑,這位已經官居正三品的右侍郎也不至於如此黑瘦。

跟美醜沒有關系,魏時心裏頭湧現出來的是敬重、震撼以及向往。

他這些年拼了命的讀書,就是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做官,能夠徹底父親和母親弄出的爛泥裏掙脫開來,不必終日再過那種連吃飯穿衣都要看臉色的日子。

但是等到做了官之後呢,汲汲營取,不斷的往上爬嗎,就好像打怪升級一樣,一級一級的往上蹦,一直到最高點。

這樣的志向沒什麽不對,只是跟魏時本人的理念不太相符。

他不是一個向往高位的人,就像上輩子,選擇古漢語專業,也只是因為喜歡,沒想過去做官。

這輩子之所以會選擇這麽一條路,更多的是情勢所迫。

但是如今看著沈大人,他好似是為之後找到了另一種活法,哪怕辛苦一些,但是能夠這樣兢兢業業的做一些實事,能夠為後世留下一些東西,真的比汲汲營取的謀求高位要強。

魏時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麽把紙張遞過去了,滿腦子都是未來的打算。

“不必叫我大人,我同你伯父是多年的好友了,雖然分隔兩地,久未能見面,但時常有書信往來,你也叫我一聲伯父吧。”沈舟態度很是寬和的笑了笑。

“沈伯父。”魏時從善如流,比起‘大人’這樣的稱呼,當然是‘伯父’要更親近一些,只是未經允許,他也不能上趕著往上爬。

“這就是你寫的策問?我得慢慢看,你先在我這書房裏找本書,坐到一邊翻翻。”

好吧,就像是一個親切的鄰家大伯一樣,一點都不像是出那麽難策問題目的一個人。

沈伯父書房的書架夠大,裏面擺滿了書,大多數都是魏時沒有見過的,看名字不光有治水相關的書籍,還有手工作坊、種植、喂養家畜……各種各樣的書。

涉獵可以說是相當廣泛。

魏時昨天,一本治水的書看到半夜,如今想起來腦子還覺得有些混沌呢,有些句子,字個個都認識,句意也能弄得通順,但不代表著就能理解了。

這就跟算學題一樣,能夠看得懂題意,然,不會解,能有什麽用。

所以今日魏時刻意避過了這些,他沒怎麽接觸過的相關書籍。

只拿了一本論語,這屬於入門級別的書,開蒙的頭一年就要學,魏時早就已經倒背如流了,看這個總不會讓他覺得頭大。

時人都有在書頁上批注的習慣,因此不出意外,這本論語上也做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聖人曰,溫故而知新。

但這論語,魏時不知道翻看過多少遍了,在有限的年紀裏,想要再自己品會出新意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

但是看旁人的批注,總會發現一些自己沒想到過的點。

有些他可以接受,有些他不能接受。

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對他而言都有所裨益。

很快,魏時就沉浸在這本做了批注的論語裏了,沒注意到沈舟頻頻擡頭看向他。

原本出這個題目,沈舟就存了為難的心思,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光是看科舉有關的書時間都不夠用,根本就不太可能了解過治水。

自然也不可能寫得出來他想要的策問。

跟作詩、寫雜文不同,策問最主要的還是要解決問題,要言之有物才行。

依著老友在信裏的意思,是想讓他收魏時做弟子,他當然要好好考察一番了。

不僅僅是要考學問,更重要的是品性,他可不希望自己唯一的弟子,是一個會弄虛作假的人,是一個品性有暇的人。

不得不說,魏時的這一篇策問是討了個巧,能夠讓他看到人品、能力和學問。

但是最大的問題在於這篇策問它跑了題。

也真是夠讓人哭笑不得了。

一個鄉試的解元,審題的能力還是有的,不可能審錯了題目,從而將文章寫跑了題,只能說是有意為之。

不過這文章確實言之有物,從寫的文章裏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