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國慶節快樂(三更合一)(第4/6頁)

他這麽多年都沒有收過一個弟子,一方面的確是因為跟著他做學問太苦了,很多出身好的子弟即便性子能夠耐得住,身體也是靠不住的。

另一方面,是他收弟子的要求確實高,學問和能力就暫且不提了,這兩樣是萬萬不可缺的,另一方面就是品性,他不只希望自己的弟子品性高潔,還要踏實才行。

學問好、能力強的人,得志早,收到的恭維也多,往往都是不怎麽踏實的,說難聽點就是好高騖遠,這山看著那山高,非得吃點苦頭才行。

他可沒這麽多心思去調Ⅰ教一個人的品性。

是以,這麽多年來他是一個弟子都沒說。

魏時年紀輕輕就中了舉,學問應當是不錯的,再加上他的身世,能夠做到如今的程度,不管是學習能力還是心性都是拔尖的。

如今再看這篇文章,還算踏實,沒說什麽不現實的話,不管是分析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是基於現實來的。

這就很難得了,他最怕的就是年輕人說大話、說空話,如同空中樓閣一般,看著漂亮舒心,實際上虛無縹緲,沒有半點的可行性。

“你這篇策問從頭到尾也沒說怎麽治理黃河呀?”沈舟這會兒表情嚴肅了,語氣淡淡的問道。

魏時立馬站起身來,沒撒謊,“晚輩確實不知道怎麽治理黃河,事實上,有關治水的書我是昨天才開始看,一直看到半夜子時,也才將將把一本書看完,裏面的東西都還沒弄明白呢,如何寫得出來治理黃河的文章,所以就只能寫別的了。”

不是他要偷懶,而是時間和能力不允許。

“也罷,那你就好好看幾本書,什麽時候能不跑題把這篇策問寫出來,我什麽時候再給你布置些別的功課。”

想要拜師哪是這麽容易的事兒,不拿出點真東西來,他可不是那麽好糊弄的。

得嘞,看來是要好好讀幾本書了,不過他讓人從書肆裏買回來的那三本,什麽批注都沒有,都說隔行如隔山,讀起來的時候自然晦澀難懂。

“您能借我幾本兒書嗎?一些詞我實在是弄不明白,書肆關於這方面的書籍也太少了。”

“自己挑,一次別拿多了,什麽時候看完了,什麽時候再過來拿,真要是有弄不明白的問題,也可以過來問問我。”

沈舟一副很好說話的樣子,這會兒又成了鄰家的大伯。

不過挑書這種事他是不會幹的,想看什麽書,自己挑。

魏時寫的那篇策問被留下了,走的時候,除了自己挑選的兩本書之外,還帶了一整套的四書五經,這些上面都有沈伯父的批注,也是送給他的見面禮。

這可比一塊兒玉佩,讓人喜歡多了。

寫策問的事兒不急,眼下魏時最主要的事情還是去國子監報道,這可是他未來三年進學的地方,當然需要好好準備了。

依著國子監的規矩,平時必須住在學舍,每十日才有一日的假,只允許帶一個下人進去。

魏時自然是要帶著元寶一塊兒了,不過兩個人的衣服,卻是要多準備幾套。

他不覺得他們到時候還有功夫和心思洗衣服,不如把臟衣服攢下來帶回府,反正有專門負責洗衣的婆子。

除此之外,要看的書、用慣的筆墨紙硯、用來打賞的碎銀子……這些一一都得備好。

到時候,國子監不允許隨意外出,他可是要等到下個休沐日才能回家的。

白姨娘的興奮勁兒似乎還沒過,不管是打掃衛生的活計、做針線的活計,還是灶上的活兒,每日三問,有時候甚至要親自去瞧一瞧。

不過有一處是她沒法兒管的,那就是賬房,既不識字,也不會算術,又哪裏能看得懂賬本。

好在,她現在已經開始學了,賬目上能用到的字有限,倒不必把所有的字都學全。

人到中年,還能有這個勁頭,已經很是值得欽佩了。

——

國子監雖然是朝廷機構,連裏面的先生也都是授了官的,但是在管理上並不是特別的嚴格。

比如說住宿,學生們都是自由選擇學舍,反正都是交一樣的銀子,學舍的配置也都是一樣的,一個內間,一個外間,帶來的下人人基本上都是在外間住著,不會再另外配備下人房。

這些學舍大致上被分為一個一個的小院子,每個院子能住六個學生。

因為有自主選擇的權力,所以能住在一個院子裏頭的,不是相熟的好友,就是有點親戚關系,反正在還沒有正式開學之前,都已經開始有‘小團夥’了。

魏時屬於遠道而來的,上哪認識人去,而且他來的又晚,就只剩下一處院子還沒有住滿了,壓根兒就沒得選。

魏時起初沒在意,畢竟像他這樣從外地過來,專門到國子監進學的人應該也有,自然也就容易找不到伴,所以就一定會有還沒有住滿的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