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話(第5/12頁)

  不過,對13的總印象應該還是不錯的,所以,文中的13仍是本性善良,文武全才,真誠開朗,隨和灑脫。在某處看有人說,13是另一個被康熙寵壞的孩子,心有戚戚。這就是13“軟弱”的由來吧。

  康熙在兒子們的教育上下了不少工夫,相信他的初衷決不是“只要他們快樂健康就好”,而是帶了很強的功利。他是在為大清的未來培養明君良臣。“明君”是他對太子的期望,天無二日,其他兒子自然都是良臣的苗子。在我看來,康熙早年對4的批判是因為4的天性中有任性桀驁的一面,不夠柔順,後來對8的打擊緣於發現8有“不臣”之心,那麽,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13青眼有加,疼愛非常,除了其他一些可能因素,比如長相像自己等等,也是因為13最具有“良臣”的品質,當13在這一點上令他失望,對他的寵愛也就到了盡頭。在雍正年間,13用自己的行動和生命證明了自己的良臣素質。

  文中,13是什麽時候愛上楚言的?他的主動始於第二卷。先有佟家背景,再加上康熙和太後的青眼,哪一位阿哥也不敢把楚言當作普通宮女看待,和顏悅色是理所當然的。雖然他們的接觸從一開始就很多,互有好感,可是很長時間裏,13對楚言並沒有超越友誼的特別表示,很多的時候他是作為14的陪伴出現,還有就是巧遇。

  古時男女交往的機會不多,古人常有親上加親的想法。13和楚言的年紀非常接近,同年同月,不止一次地同時出現在康熙和太後面前。手握小輩婚姻大權的兩人產生某些想法也就不奇怪了。中秋夜,康熙讓13去找楚言,草原上,太後命13教楚言騎馬,就是默許甚至鼓勵他們的親近,也是變相地暗示了一樁婚事。

  楚言是個現代人,對於男女關系的定義和分界與清朝人不同,對於上位者玩微妙玩暗示的理解力也沒有那麽強,對現代父母的思念和與8的糾葛占據了她的心思。13等人卻不能不受影響。13願意娶楚言,無論如何娶已經是朋友的有所了解的楚言,總比娶一個陌生人強,何況,他是喜歡她的。但我以為,這種喜歡尚不是愛戀,至少他的態度還是被動的,沒有花心思,不夠耐心,不能為她暫時放下自己的愛好,更像是出於對長輩的順從。

  楚言驚馬,有驚無險地落在8的懷中,13有些不舒服的感覺,因為自己失職,也因為楚言是他接受了的“既定妻子”。因為年輕,未在情事上十分開竅,13也沒有做什麽實質的努力加以挽回,而是把機會給了8,讓他們改善關系。畢竟有幾分心在她身上,很快察覺他們之間的改變。

  她的心上人是自己的哥哥,13受到的震動是巨大的。男性的自尊和驕傲無法接受這樣的變化,溫和明理的性格又讓他理虧情怯,無法責備哪一個。可以拋開別有所愛的楚言,卻不願意,不肯認輸,也因為發現對她有情。我覺得,13是在楚言和8相戀之後,才真正愛上她。

  還沒來得及整理清思緒,幾乎是立刻地,出現了那個“四年之約”。13很清楚楚言不願意,又添了幾分愧疚。這也說明他對她一直是平等相待,表面內心都沒有一點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感情細膩,心胸寬大,舉止從容的13,在意識到楚言不會與8成親,婚事仍然有望,就開始設法挽回她的心。他和8一樣了解楚言的個性,性格上與她更為相投,在守望和等待中,他們感情向前發展。與其說楚言沒有愛上他,不如說楚言不許自己愛上他。我倒是覺得,如果康熙下了賜婚旨意,楚言會嫁,他們也會很快樂幸福,13是四大男配加上阿某,最能讓楚言幸福的那個。無關立場忠貞,僅僅因為性情愛好和對生活的態度。兩個開朗隨和淡泊的人能夠在平凡的日子裏挖掘出很多快樂。

  13象他說過的那樣,盡力爭取了,最終卻發現他生命裏最重要的父愛敵不過政治利益。13默默付出,楚言無法回報愛情,只盡力付出善意和友情,未雨綢繆地開導。楚言的做法是腳踩兩條船,還是在設法緩和13的傷害?是自私,是無奈,還是智慧?見仁見智。現實中我們對一個人一件事的看法,又有多少時候是沒有分歧的?13沒有得到楚言的愛,堅持和最後的放手都是他的選擇,充滿無奈卻沒有遺憾,沒有失去勇氣和愛人的能力,能夠坦然地走向新的生活。

  14一直喜歡楚言,也許因為年齡的差別,也許因為14的熱情率真無偽,楚言面對他也特別真實輕松。中秋夜,一番安慰的話帶出了“姐姐”的稱呼,把他們的關系引向姐弟之情。14頑皮愛熱鬧,情竇未開,看重的是與楚言的相處,不存私欲私心,故而能夠接受這種引導。他是個敏銳豁達的人,先知道與13的“既定”,後了解對8的鐘情,應該也不會想要主動斜插一杠。楚言嫁13也好,愛8也好,只要她樂意,只要她好,他都欣然接受。14的感情最誠摯,最無私,最單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