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第三次大爭!!!(第2/3頁)

“朝堂的那些人,若論其他方面,我或許比不過,然就陰陽五行,我胡毋敬卻是首屈一指,我固然不能去到朝堂,卻是可以將相關看法告訴給其他人。”

“這未嘗不是一個辦法。”

“借他人之口,傳達自己的想法,若是能為陛下看重,或許還能借此重新官復原職,再不濟,也能讓陛下看到我胡毋敬之才。”

一念至此。

胡毋敬心神鎮定不少。

隨即。

他在腦海沉思了一下,決定將自己的主見,寫信告訴給杜赫,一來杜赫跟自己有過往來,二來杜赫年事已高,之前因為官山海的事,為陛下有所不滿,需要重新贏得陛下信任。

冥思片刻。

胡毋敬開始提筆。

“天人之道,大矣!”

“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

“《尚書·洪範》曰: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

胡毋敬寫的十分起勁。

自從被去職之後,他就過得很是憋屈,眼下終於能盡施其才,也是引經據典,將心中的所思所想盡數在竹簡中揮墨。

半晌。

胡毋敬終於停筆。

看著這篇洋洋灑灑的文章,胡毋敬眼中滿是自得。

他認為自己今日所著文章,絲毫不輸於當初的《博學篇》,甚至意義更加非凡。

他並未將這篇文章放到火中炙烤,而是任由其自然風幹,自己則坐在一旁,滿臉笑意的欣賞著,等到上面墨跡徹底幹涸,他才念念不舍的將竹簡合上,而後交給其子,讓其傳送給杜赫。

一切妥當。

胡毋敬卻嘆氣一聲。

他依舊為自己的現狀感到憤懣。

他是何等才華,卻郁郁不得志,還為扶蘇陷害,以至報國無門,眼下分明當是自己大放異彩之時,自己卻只能假以他人之手,心中屬實郁悶不已。

良久。

胡毋敬才憤懣道:“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我胡毋敬或許正在遭受此等遭遇,一旦我的文章為陛下看到,自己未必不能重返朝堂。”

“只是扶蘇為儲君,這卻是一個隱患。”

胡毋敬眉頭一皺。

他眼下越發覺得扶蘇礙眼了。

一念間。

他心中想起了趙高的拉攏。

不由得,胡毋敬目光發生了一些變化。

就在胡毋敬對扶蘇滿懷怨念的時候,扶蘇一行人終於回到了鹹陽。

扶蘇回鹹陽的消息,不到半個時辰,就陸續聞於眾朝臣之耳,聽到扶蘇歸來,眾朝臣心思不一。

蒙府。

蒙恬依舊沒能回到北原大軍。

不過他並未受到始皇冷落,而是依舊備受器重,昨日始皇便召見了自己跟李斯,並對天降災難一事做了表態,眼下眾朝臣熱議不斷,他卻是分外安寧。

只是聽到扶蘇歸來,蒙恬卻不由眉頭一皺,露出一抹憂慮。

書房中。

蒙毅看著自己兄長,好奇道:“兄長何以面露愁色?難道是擔憂接下來的廷議?”

蒙恬搖頭:“我乃兵家之人,又豈會為神鬼困擾?”

“我擔憂的是殿下這時回來,他不該這時候回來的。”

聞言。

蒙毅卻是一愣。

蒙恬嘆氣道:“你有些太小看這次的廷議了,這次廷議看似是一場天象之爭,實則是政見之爭,而且多半會演變成王道跟霸道的爭執,這些年陛下雖多次明令,大秦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然朝臣中不少過去是關東出身,還有不少官員深受呂氏春秋影響,這些人表明迎合陛下之法制。”

“內心實則推崇的是王道!”

“過去殿下親近儒家,親近王道,因而備受這些官員親近,而這當時其實是雙向選擇,甚至於不少官員是因為殿下對儒家的親近,特意暗中都去了解儒家,只不過當下隨著殿下轉向,這些人不得已隱藏了起來,但心思意見能夠隱藏,政見是藏不住的。”

“眼下殿下回來,又遇政見之分。”

“恐會如四年前一般,演變成法儒之爭。”

“殿下置身左右,難免受到影響,無論殿下是偏向哪一方,都注定會受到影響,因而我擔憂的便在於此,殿下回來的實在不是時候。”

聽到蒙恬的話,蒙毅若有所思。

他苦笑道:“眼下殿下已經回來,這就注定會卷入其中,只希望殿下不會受到太多影響,更希望殿下之見,不會再跟陛下產生分歧,若是再有政見之別,這對殿下恐會十分不利。”

“唉。”

蒙毅搖搖頭。

他經過這半年的沉澱,整個人已洗去了鉛華,只是因接觸的事物不多,相較還顯得有些稚嫩,但相較於過去已變得十分成熟穩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