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八章 門徒(第3/4頁)

“有的。”

薛向點點頭。

司馬光驚訝道:“你有何憑證?”

他若想不到的事,肯定就是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關鍵這紙幣還是他們北宋首創,怎麽可能會出現這種理論。

“就是河中府。”

薛向從容不迫地解釋道:“由於我曾在西北主持鹽馬交易,故此對於西北的財政也是比較關注的,最近在出任三司使後,我又認真研究過河中府的財政變化,發現河中府的主要增長是來自商稅,雖說這其中公檢法的確是功不可沒,但是眾所周知,公檢法並不能直接創造財富。

而其中關鍵的原因,就是因為王相公的新政加上轉運司的鹽鈔,當地官府陸陸續續,來來回回發放了五十萬貫到一百萬貫的鹽鈔,然後每回憑借收稅,又都將這些鹽鈔給收了回來。

按照常理而言,那麽財政增長,就應該跟還留在坊間的鹽鈔相等,可是河中府財政增長遠不止這麽一點。

我在仔細研究過後,發現了這個秘密,鑒於當下的收稅方式,只要發行合適數量的錢幣,那麽所得到的收益,是可以成倍增加的。”

說著,他又看了眼自己的副官,輕輕點了下頭,那副官立刻站起身來,將一份證據呈上。

薛向又道:“這上面是我對近兩年河中府財政增長的整理,裏面的一些線索,我也已經標記出來,足以證明我所言。”

“原來如此。”

張斐這才恍然大悟,我就說,他不可能憑空想到這一點,原來是研究過河中府財政,不過這也很不容易,之前老呂他們可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事實就是如此。

河中府的財政增長的這麽迅猛,就是因為官府投放鹽鈔,刺激經濟發展。

這證據呈上後,富弼翻開一看,“這看著像似昨夜寫得。”

趙抃笑道:“定是昨日張三的作證,給了他啟發。”

富弼稍稍點頭。

因為這些都統計好的數據,非常精簡,幾個老頭仔細看了看,然後面面相覷。

好像……好像有些道理。

富弼就道:“這其實跟錢荒是一個道理,錢荒必然會使得商業蕭條,如果在錢荒之時,發放錢幣,商業自然會想好,所得財富,絕不只是發出去這些錢幣。再根據新稅法,朝廷得到的稅收,也肯定會增加不少。”

馮京點點頭道:“是呀!這新稅法也是不可忽略的,正是因為之前不是那麽收稅,故此在治理錢荒時,也難以體現出能夠為國家增加多少財政。”

富弼見司馬光還在仔細研究,沉吟少許,突然向薛向問道:“三司使方才說,只要發行合適數量的錢幣,所得收益,將會成倍增加,不知三司使是如何斷定這‘合適數量’?”

薛向道:“因為此政策目的,到底是為求賑災,而根據我的觀察,此番旱情,受影響到最大的就那些繳納百分之五、百分之六稅的普通農夫,而在旱情之下,也主要是這部分人,完全失去了購買貨物的能力。

因此,我的計劃是,根據這些人稅收,再乘以二十,也就是根據他們一年下來的總收入,來發放相等的稅幣,這樣不但讓他們生活不受影響,同時又能夠支持商業繼續繁榮。

當然,繳納百分之八,可百分之十稅收的百姓,也會受到一些影響。

但是交百分之五這部分百姓,每年也並不會拿出所有的收入,去購買貨物,但朝廷一旦發稅幣,他們必須將稅幣全部換成生活所需,這就能夠彌補其他人的購買貨物的能力。

但要分三次發,畢竟目前還不知道災情會延續多久,如果等到緩解,後續將會得到削減。”

富弼再次感到懵逼。

還能這麽計算嗎?

以前未有過啊!

趙頊也不明白,於是又看向張斐。

張斐訕訕道:“這是我給王學士的建議,但這並不是一個標準答案,正如我之前所言,就目前各地方的情況,其實都有缺乏錢幣的現象,多發一點,其實也無妨,這麽規劃的話,只是讓理由會顯得更加充足。

一來,表明是救助最底層的百姓,故此根據他們的收入來計算,在仁政方面,是無可挑剔的。

二來,旱情導致的失去的購買力,也主要是來自這些百姓,從事實上,也是難以反駁的。”

趙頊點點頭道:“原來如此。”

目前的統計技術,是很難計算出一個貨幣投放值,但好在有天時地利,北宋是天然缺乏貨幣,再加上近年來經濟愈發繁榮,貨幣量卻沒有增加,只要不是太離譜,多放一點,其實是無所謂的。

所以,張斐更多是從說服朝廷、百姓出發,去考慮發行多少貨幣。

……

馮京突然問道:“可是三司使如何保證,你們發放稅幣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