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 到底是誰的錯?(第3/4頁)

劉肇很委婉地說道:“這可能是因為,百姓都畏懼官府,而發運司又負責供應京城,這茲事體大,導致無人敢忤逆發運司,這跟商人與商人之間的買賣不一樣。”

趙頊稍稍點頭。

在他們交談間,又上來一名商人。

“我姓楚名懷,乃是荊湖南路的一名糧商。”

在楚懷自我介紹後,張斐低頭瞧了眼文案,然後問道:“楚員外是狀告發運司,收刮荊湖南路錢幣,導致整個荊湖南路陷入錢荒,弄得百姓是苦不堪言。”

楚懷點點頭道:“是的。”

張斐問道:“你能說說,具體是怎麽回事嗎?”

楚懷道:“這事要從熙寧三年說起,熙寧三年、四年,咱們荊湖南路糧食欠收,於是發運司就讓百姓以錢代糧。然後又從其它地方,運送糧食來荊湖南路販賣,以求平衡當地糧價。”

張斐道:“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司馬光他們也都很困惑,這真的好事,莫不是耽誤了你這大糧商收刮百姓的機會?

楚懷卻道:“可不是什麽好事,楚某與官人算這一筆賬,朝廷先是收稅收走一批錢幣,然後販賣糧食來荊湖南路,這又收走一批錢幣。

但是等到熙寧五年、六年時,咱們荊湖南路糧食豐收,可發運司也不從咱們這裏買糧食,而是收走咱們荊湖南路的糧食,去潭州等地販賣,用賺來的錢,跑去淮南去買糧食,因為那裏離京城近,可節省不少運費。

咱們這南邊本就缺乏錢幣,這幾年下來,荊楚,福廣的錢幣都被朝廷給收走,然後用到江淮地區去了。”

張斐問道:“按照你的說法,這錢幣減少,貨物增多,那貨物一定會變得非常廉價吧!”

“可不是麽。”

楚懷道:“江淮的糧食賣到幾十文錢,可咱們荊湖南路的糧價,卻已經跌倒十文錢,因為只要江淮豐收,那發運司就肯定不會上咱這裏大量買入糧食,因為運費很貴。除非是附近地區有地方缺糧,他們就會低價買些,然後高價賣去那邊,結果發運司拿走更多的錢幣,咱們荊湖南路的錢幣是越來越少。”

張斐問道:“如此廉價的貨物,不會吸引商人去販賣嗎?”

楚懷哼道:“商人哪裏敢來,我不是說了麽,發運司經常從荊湖南路收走糧食,然後就賣去附近其它地區,這本來是商人幹的活,如今商人根本不知道發運司會將糧食賣去哪裏,無利可圖,還有很高的風險,他們根本不敢花錢,現在很多貨商也都跑西北去了。

而當地一些地主要改種桑樹,茶樹,給貨商賣去西北地區,但官府又不允許,我們種這麽多糧食,賣不出去,有什麽用。

這個均輸法就有問題,如果大家都豐收,那誰離京城更近,誰就占便宜。”

韓琦撫須道:“其實問題不在於發運司就近購買糧食,而是在於商人在變少。”

富弼點點頭,“可只要官府做買賣,這個問題就不好解決。”

呂公著喃喃自語道:“難怪西北地區的稅入是在成倍增加,原來均輸法也在推波助瀾。”

西北有對外貿易,有鹽鈔,有鹽池,有官府政策,有成熟的公檢法,還有馬家解庫鋪這個強大的民間金融機構,是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而東南六路,原本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現在朝廷一家做大,商人不全都往西北跑,商人就是要賺錢啊。

張斐又照例問道:“你是否有證據,證明這一點。”

楚懷道:“咱荊湖南路缺錢幣,已經是非常嚴重,官人就是隨便去荊湖南路找個人來問問都知道,商稅肯定也在減少。”

張斐點頭笑道:“我待會會去找人問清楚的。”

接下來就上來幾位商人,但說得也都相差無幾,簡單來說,就是發運司一家獨大,導致東南六路的商人積極性是大為減弱,市場也是一片混亂,大家手中的貨物都賣不出去,亦或者自己跟發運司沖突了,結果貨物只能賠本往外面賣。

還有就是一些腐敗問題,但這是近兩年才有的,原因就在於,商人減少,導致生產方面的商人都得指望發運司,那這裏面就必然產生腐敗。

等這些商人一一做供後,張斐便傳來第一個出席作證的官員,乃是三司鹽鐵判官何寧。

張斐問道:“何判官,根據我們所知,你從熙寧三年至熙寧六年,曾在兩浙路擔任轉運判官。”

何寧點點頭道:“正是。”

張斐道:“剛好那段期間,均輸法初在兩浙路施行。”

“是的。”

“那麽根據你所觀察,均輸法在兩浙路執行的如何?”

“執行的非常不錯。”何寧點點頭,道:“應該是為朝廷省得不少錢財,也確實減輕了許多百姓的負擔,但具體我也不是很清楚,這還得問發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