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兩路(第4/5頁)

錢沒白花,七月初,捷報傳來。

鄭侯安排兩路大軍主動出擊,兵士經過了整頓、補給也跟得上,取得了一些戰果。

捷報傳來,頓時壓住了鄭侯病重的消息,皇帝很是高興,給鄭川賜爵,又在宮中設宴,宴請朝廷百官。又下旨,慰問鄭侯,命鄭侯盡力而為,要打得胡人畏懼天威主動求和才好。

君臣有一陣子沒有聽到好消息了,大部分喝得微醺,皇帝也有了些酒意,在宦官的攙扶下要往後宮休息。

他親近冊封了一位美人,溫柔和順又會耍些無傷大雅的小性子,十分合意。才到愛妃殿外,便被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引得扭頭後看。

來人是郝大方:“陛下!太子殿下請您往前面去。”

“嗯?”

“相公們接了個奏本,見您已到後面來了,不敢擅闖,太子殿下便派了奴婢來請陛下移駕。”

皇帝心情不錯,道:“前面帶路。”

步輦跟著郝大方掉頭,一行人回到了前殿。

太子、丞相、冷侯等人都在,個個面色凝重。皇帝微醉,並未留意道,含糊地問:“這是怎麽了?”

鄭熹當地一跪:“陛下,臣父病重。”

皇帝的酒醒了大半:“什麽?”

鄭熹又重復了一遍,眼淚也流了下來,將鄭侯的奏本遞了上去。

皇帝眼睛有點花,讓太子來讀。

鄭侯的奏本寫得情真意切,先是感慨自己的年老、歲月的無情,又是寫對皇帝的忠誠、對國事的擔心。最後寫怕自己撐不到最後,所以要先上本,寫一寫自己對後事的建議。

鄭侯希望讓祝纓暫代他的職位,理由也簡單:祝纓是個忠臣,其次是比較能幹。

皇帝忙說:“召鄭侯回來!祝纓暫代,能行麽?”

因被胡人痛打過,皇帝在這件事情上也學乖了。祝纓的忠心那當然是有的,但是領兵,他行嗎?

鄭熹道:“臣父統兵多年,看人一向準的。”

皇帝又問王雲鶴,王雲鶴道:“不是祝纓行不行,而是別人不怎麽行。

眼下朝中諸將皆不如鄭侯,鄭侯所定之策,當優於旁人。派人替換鄭侯,有能力的,可能會改變策略,多半沒有鄭侯高明,易敗。沒有能力的,一旦自負只會做得更糟糕。如果循規蹈矩,就會戰戰兢兢膠柱鼓瑟,不知變通,也易敗。一旦策略有變,是一連串的變動,誰都不能保證改道會改成個什麽樣子。

要在大事上能堅持,小事會變通,能應付這個局面的,祝纓是一個。”

皇帝聽到這裏,也已取中了祝纓,他仍問竇朋。

竇朋道:“祝子璋一向務實。”

皇帝又問太子,太子很稀罕鄭、王居然都沒有反對祝纓,他想了一下,道:“丞相們說得有理。”

丞相們於是建議皇帝下詔,召鄭侯回京“述職”、“受賞”,鄭侯離開期間,讓祝纓暫時處理前線事務。

……——

“這不是胡鬧嗎?祝子璋何時領過兵?要說他安撫北地,我也不說什麽了。代鄭侯?要是勝了,就該收兵。若是還有大戰,就該選派良將!這算什麽?讓鄭熹的門生接著把持北地軍務?”一個文士模樣的人說。

冼敬道:“這話過了!他可不是什麽鄭家門下。”

余清泉道:“可也曖昧不明。且他確乎未顯將才。”

冼敬問道:“陛下首肯,政事堂也簽了名,不然呢?”

先前那個文士道:“總不能都交到他一個人手上吧?不如……分其權?”

“嗯?”

文士道:“也是為了保全他。權柄太重,易生禍端,對他也不是好事。您算算,他如今在北地的權勢!恐怕盛極而衰。他身上有四個使職!”

文士一個指頭一個指頭的掰著數,聽得冼敬背上泛起汗來,驚道:“確乎不好收場!”

“他還不到四十歲。”文士又添了一句。

這位是冼敬的同年,如今也在京城,現做了學士,與冼敬關系倒是不錯。

冼敬道:“我去同相公說去。”心裏想的卻是,難道老師看不出來?為何會同意呢?哪個臣子有這樣的權柄,都是不好的。

他找到了王雲鶴,想聽聽王雲鶴的看法。

王雲鶴道:“既是使職,待胡人求和之後,便可解職入京。到時候,他也有四十歲了吧……”

“只怕到時候威勢已成,陛下也難以馭使他了。”

王雲鶴道:“陛下與大臣,當是相知、不相負。馭使?你怎麽能有這樣的念頭?”

冼敬忙反省,王雲鶴道:“眼下第一要應付外敵。”

“是。”

冼敬這裏還是聽了王雲鶴的話,將自己人按住了。不料沒幾天,宮中卻又傳出旨意來,派了冷侯到前線,將前線兵馬分作兩部,冷侯領東路、祝纓代領西路。

冼敬聽到消息,驚出一身汗,急急去找王雲鶴辯解:“不是我!”